从2018年开始,我养成了记录自己年度阅读书单的习惯。
回顾自2018到2022这五年,我每年的阅读数量,多则56本,少则24本。内容涵盖文学、哲学、人文社科、围棋和日语等,没有偏重于哪一门,从阅读的广度来说,也算基本合格。
但我在电脑上整理自己的文档时,竟发现近三年没有写下任何的随笔和读书笔记。最近一次写文章,已是2019年的事了。之前我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因为我关注的重点一直是自己每年能读多少本书,能不能像以色列人一样,超过50本。
但读书毕竟不是攀比炫耀,读书也只是自己的事情,单纯地只追求数量,又有什么意义呢?
没有写作,便代表着没有思考,因为只有写作,才能强迫自己思考;不仅如此,还要回顾曾经读过的内容,甚至包括自己的知识储备里与那本书题材相关的知识。
这样充分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真是一种全方位、立体化的成长与进步。
读书代表学习,写作代表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几千年前的孔夫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今年年初,我便强迫自己每读一本书就要写一篇读书笔记。篇幅不在长短,是自己独立思考的结果即可。三句话不嫌少,三千字不嫌多。
效果还真是不错。读书时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而是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还在书边放了纸笔,随时写下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概念。
只因这一篇读书笔记,是要给自己短暂的心路旅程一个交代的。如果可能的话,还想借这篇文字,与同读这本书的书友,一起交流探讨。
如果书读完了,内容不仅记不住,又没有任何的思考,这样能有多大的收获,真的要打个大大的问号。想想这三年未曾留下任何只言片语的阅读,真是可怕。
不过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愿以后的自己,读书和写作能够并行不悖,互相促进。在精神世界的探索之路上,不问前程,一路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