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认知过程
感觉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种类:外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机体觉;运动觉;平衡觉
感受性和感受阈限:
绝对:最小刺激
相对:最小差异
特性:
相同:感觉适应(eg: 明适应和暗适应)
感觉对比:同时;继时;后像(正负)
不同:相互补偿;联觉
知觉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
种类:时间
空间
运动:真动
似动:动景;诱发;自主
错觉:对客观事物不正确反映的知觉
幻觉:没有外界刺激条件下出现的虚幻知觉
特性:理解性
功能: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隔出来,使知觉更加清晰
有助于整体知觉事物
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
提高知觉效应,形成事物表象
选择性
客观因素: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和奇特性
主观因素: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动机
整体性
恒常性
注意
概念: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无目的、不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对一定事物的注意
条件:主观:人本身的状态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目的、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一定实物的注意
条件: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
发挥意志努力和干扰作斗争
培养对事物的间接兴趣
保持稳定的情绪
建立稳定的工作习惯
结合外部活动与智力活动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品质和影响范围
注意范围(广度):在同一时间内,一是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的任务;个体的知识经验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主体的意志力水平;个人的主观状态
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的现象(被动、无意识)
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主动、有意识)
影响因素:对原活动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明确的信号提示;个体的神经类型和自控能力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的活动
影响因素:至少有一种是高度熟练;活动间有内在联系
记忆
概念: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人脑对经验的识记、保存和再现的过程
分类:
(内容)形象
语义
动作
情绪
(保持时间)瞬时记忆(感觉记忆)
特点: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编码:信息的物理特征:图像记忆和声象记忆
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特点:时间很短;容量有限;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编码: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影响因素: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
特点:容量无限;保存时间长久
编码:意义编码:表现编码和语义编码
影响因素: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储存内容)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
过程:识记、保持、再认(编码、储存、提取)
识记:
分类:(目的性):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方法):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保持与遗忘
遗忘
规律:艾宾浩斯曲线:先快后慢,负加速型
影响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记忆任务的重要性和长久性;识记方法;时间因素;识记者的态度
原因:(理论)
消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
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压抑说(弗洛伊德)
提取失败说(图尔文)
回忆和再认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立即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学习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及时复习;合理分配时间;分散与集合相结合;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方法多样化;多种感官参与
思维
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
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种类:
(发展水平)直观动作;具体形象;抽象逻辑
(逻辑性)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指向性)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创造程度)再造思维;创造思维(流畅;灵活;独创)
(依据)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分类:有意想像/无意想象;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幻想、理想和空想
功能:预见;补充;替代
培养想象力的方法:观察;思考;学习;训练;幻想
问题解决:
概述: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采取的具有目标指向的认知操作的过程
特征:目的性;序列型;认知性
一般过程: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关键);检验假设
影响因素:问题特征;迁移(正负);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动机强度
2、 学习概述
学习的概念
概念: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中凭借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人类学习,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实质: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比较持久的变化
*both and
结果和过程;外显行为和内潜行为;由经验引起;变化持久;由坏向好,由好向坏
知识的学习
知识的类型与表征
类型(功能):陈述性(描述性);程序性(操作性)
表征存储:
陈述性知识
形式:命题和命题网络;图式
程序性知识
形式:产生式(如果那么)和产生系统
知识学习的种类
(头脑内知识复杂程度)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关系)
下位学习(类属学习)
上位学习(总括学习)
组合学习
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一般过程:理解;巩固;应用
陈述性知识学习一般过程:获得;保持;提取
程序性知识学习一般过程:陈述性阶段;程序性阶段;自动化阶段
知识直观与知识概括
知识直观:学习者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材直观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获得感性知识的过程(实务;模象;言语直观)
知识概括:感性概括
理性概括
措施:充分运用变式;进行科学的比较;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
技能的形成
技能及其分类: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 操作技能(动作,运动技能):通过学习形成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操作活动方式
特点:客观性;外显性;展开型
形成阶段:操作定向(认知阶段)
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操作熟练
培训要求:准确的示范和讲解;
必要而适当的练习;(关键环节)
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 心智技能(智力,认知技能):借助内部力量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理论: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内化
培养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积极性
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
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
3、 学习动机
含义: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推力;拉力;压力)
构成:学习需要:内驱力
学习期待:诱因
功能:激发;指向;维持
分类: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高尚动机/外部动机
远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
直接动机/间接动机
奥苏泊尔成就动机分类: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倒U型(耶克斯和多德森)
学习动机理论
行为主义强化理论(巴普洛夫;斯金纳):强化能促进学习动机
忽视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趋向成功的倾向;趋向失败的倾向
成败归因理论(维纳):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出的解释与评价
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
三维度:内部与外部归因;稳定与不稳定归因;可控与不可控归因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从事某一活动的主观判断
影响因素:自身成败经验(主要)、他人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培养:了解满足学生需要,促使动机产生
重视立志教育,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步骤:了解学生归因倾向;进行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对成败归因;引导积极归因
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控制动机水平;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 学习迁移
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习得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存在于内部外部)
分类:(结果):正迁移和负迁移
(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内容):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内容的抽象概括水平):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内在心理机制):同性化迁移;顺应性迁移;重组性迁移
理论: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
心理学基础:官能心理学
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
概括化理论(贾德):水下击靶
关系转换理论(苛勒):迁移产生的实质是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小鸡啄米
迁移产生条件:两种学习间存在一定关系;学习者对这一关系的理解和顿悟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泊尔):在原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
促进措施: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概括与组织性;可利用性
精选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传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5、 学习策略
概念: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意识低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特征:操作性和监控型的统一;外显行和内隐性的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统一
分类:认知策略;元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利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
精细加工策略
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法;视觉联想
做笔记
提问
生成性学习
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组织策略:
列提纲
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元认知策略: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有效管理利用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策略
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为了维持意志力不断进行自我激励
资源利用策略:学习工具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利用
6、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饿猫吃鱼):学习过程是刺激与反应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形成
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most important)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狗与铃铛):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非条件性刺激结合会使对象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规律:获得与消退:时间间隔
刺激泛化与分化:相似性与差异性的互补过程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白鼠迷箱):如果一个操作(自发反应)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会增加
规律:强化:
正强化:
负强化:逃避条件作用
回避条件作用
惩罚
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打玩具娃娃):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而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观察学习包括:注意;保持;再现;动机
基本规律:模仿动机三个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认知学习理论:有机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黑猩猩木棒取食物)
基本内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
肯定主体能动作用,强调心理组织功能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认知—发现论)
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注意教学新异性;跨度难度适当;根据学生水平阶段;反馈信息
动机原则: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胜任内驱力;互惠内驱力
结构原则:三个表像:动作;图像;符号
程序原则
强化原则
提倡发现学习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学习分类:(学习者)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
(学习进行方式)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和实质的联系
条件:客观:学习的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主观: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能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认知结构;
学习者具有积极将两者联系的倾向性;
学习者积极主动使两者相互作用,改善旧知识,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原则;综合贯通原则
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结合代表):学习是神经系统中发生的各种过程的复合
学习过程八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马斯洛,罗杰斯):强调人的潜能、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强调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健康人格作为追求的目标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四要素:学习者自我参与(认知;情感)
学习者自我发展,内在动力起主要作用
学习是渗透的,会使学生行为态度等发生改变
学习者自我评价结果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促进学生心里气氛因素:真实或真诚;尊重、关注和接纳;移情性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维果斯基;奥苏泊尔;布鲁纳)
内容:知识观(动态性)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而是解释和假设,不是最终答案
知识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
学生只能基于自己经验背景构建外在的命题结构
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学习观:
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教学;支架试教学;情境教学;合作教学
对教学实践的启示:
知识不是绝对的真理
学习具有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教师应做到: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学生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对学生的学习模式,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息状况有所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