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余小华。
抱歉,我不是你以为的那个作家余华。常常有人对我说你的《活着》写得真好。听到这样的话我就羞愧难当。虽然我非常想写一本人们都喜欢看的《活着》。可我始终没有动笔。
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光会空想,而从不行动**。另外我也没有余华的文学底子。
所以听到别人那样的误会,就会羞愧难当。我就红着脸着急地解释说我不是余华,我不是作家。我只是常做作家梦的余小华。
所以这个名字还是给我带来了很多误会。我讨厌被误会。因此也就很讨厌这个名字。
严格来说我打小就不喜欢我名字。因为名字的由来与文化不沾一点边。没一点内涵。
我有一个哥哥叫余大华,我的父母没什么文化。生我的时候父亲正处于时代和个人的灰暗时刻(我会另写一篇文章专门说明原由)。他们心情都不好。也没有给我预备好一个名字。只是顺嘴叫我“小来子”。而“小华子”他们只有在正规场合下才叫。
“来子”在我们老家是一个使用频率最高的热词。家家户户只要生了男娃就先“来子来子”地叫着。生的男娃多了就依次序在来子前面添一个“大,二,三”之类的数字。就是每个孩子的小名了。你是老大就叫大来子,你是老二就叫二来子,你是老五就叫五来子。
我家隔壁有一个医生了不得。一口气生到“九来子”才刹住车。最后的老九是我发小。这里多说了一嘴,主要是想说在那个重男轻女的年代,我们的父母那一辈人对“来子”迷恋,是包含了父母“多子多福”的思想跟希望生男娃的祈愿的。即便生了女娃,也都有“招弟”“来弟”一类的小名。
我的名字哥哥叫起来就更省事。就一个“来”尾音多拖了两拍,听起来也和叫三个字一样长。(也有一个故事)
还是一起玩的伙伴们叫我比较好听。“小华子”听起来确实比来子听起来舒服得多。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报名的时候,老师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我有两个名字“小来子”和“小华子”。老师笑笑说那就叫“余小华”吧。感谢我的启蒙老师刘道加老师正式给我定了一个大名。一直用到现在。
我出生那会儿,正赶上热火朝天的文化大革命。人间的热闹并不能影响自然界的奇寒。
一场从先年腊月就开始下的雪一直没有消停的意思。天上地下都是白茫茫一片。公路上没有车,也少有行人。
好些鸟不时从树上坠下来,雪就为它们收尸。不一会便没一点痕迹。
我来的真不是时候。
那天是正月十一。老百姓都还在过年。
父亲一年四季都是和太阳一起起床的人。
起来扫好院子里的雪。
正要转身进屋,有个人唱着歌对我父亲傻笑。
据我妈说我就是这个人踏的生。所以注定了我的人生非同寻常。
父亲进屋已经生好了取暖的火。
在我们老家有过年烤“财火”的习俗。无论穷的富的家家户户都会把一个大树兜子架在堂屋当间烧,叫作烤柴火。柴和财同音,穷怕了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要与财多沾点边儿。一大家子人围着财兜子。象征着财运的浓烟缭绕着每一个人的脸。然后盘旋上升。继续缭绕房梁上挂的年货。一些腊肠,猪蹄子,野猪,野兔之类的年货熏得泛出了油光。冒出了香味。
父亲忙完,一大早就被人叫到大队部。继续交待重复了无数遍的问题。(当然是莫须有的)
我出生的地方诞生过许多大人物。借荆州的刘备,走麦城的关羽,单騎救主的赵子龙,一声吼断当阳桥的张飞。
个个都是三国演义里叱咤风云的人物。
你们可能都猜到了,我的出生地就是演义了几十回三国故事的当阳市。
《认识自己,寻找自己无戒系列课打卡之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