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幽公九年(前425年),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为晋国正卿,任用上郡守李悝实行变法。
晋烈公十一年(前405年),齐国发生内乱。田会在廪丘(今山东鄄城县)反叛,并向三晋求援。文侯任命翟角为主帅,带领赵、韩两国的军队,一路攻打到齐长城。齐国君主齐康公被联军所俘虏,与三晋之君主一起朝见周天子,齐康公并请求周天子册封三晋为诸侯。
晋烈公十三年(前403年),九鼎声响,周天子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
上文说过,赵襄子即使成为了正卿,也没办法成为三晋的实际大哥,他死了之后,魏文侯则成为了实际的领导者,魏文侯为什么会成功呢?且看下文:
御下有术
魏文侯最初的导师是儒家的“河东三贤”: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段干木不喜欢政治,不肯出山,魏文侯每次经过他家就扶着车厢把手瞭望,终于段干木出来和他交流理政大事,魏文侯也不走动,就站着请问,能问半天。这种礼谦下士的行为广为传扬,四方贤人纷纷来投。
不仅是对于贤人如此,对于其他人等,魏文侯一样有礼。有一次宴会正酣,天下起了小雨,魏文侯一整衣衫,宣布摆驾野地。大家都问:“这么大雨,喝的又这么高兴,您干嘛去啊?”魏文侯说:“我和虞人约好了打猎,喝的再高兴,那也不能不履约啊!”于是到了野地,亲自和虞人取消了打猎的约定。
这两手收买人心可谓非常到位,能者臣服,群众归心。
对外自矜
魏文侯是三家之中最早醒悟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的,魏国内政振兴途中,韩赵两家还在相互暗算。
韩国来找魏文侯借兵伐赵之时,魏文侯说:“我和赵国,兄弟啊,借不了兵。”
赵国来找魏文侯借兵伐韩之时,魏文侯说:“我和韩国,兄弟啊,借不了兵。”
两家走了之后都很生气,但是日后听说了魏文侯这番大哥说辞,真是心悦臣服,魏国从此在三晋之中脱颖而出。
能听人言
有一天魏文侯叫来帝师田子方一起饮酒作乐,听着音乐突然察觉到有些不对,于是问田子方:“你听听,是不是左边的音起高了?”田子方噗嗤一笑,魏文侯睁开眼,瞅瞅他:“怎么了?”田子方收敛衣服,正色道:“我听说国君啊,管理乐官,而不管理音乐。您现在开始注重音乐的音准了,怕是对乐官的掌控就要削弱了!”魏文侯知道这是暗喻自己不要沉迷玩乐忘了治国大业,正色说:“善。”
在任用名将乐羊攻克了中山国之后,魏文侯问群臣:“我,做君主,怎么说?”群臣说:“仁君、仁君。”但是其中一位,叫任座的却说:“您得到中山,不封给弟弟,却封给儿子,怎么能说是仁君?”魏文侯面子挂不住,把任座赶了出去。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君。”魏文侯这次学了乖:“怎么看出来的?”翟璜回答道:“臣听说国君仁爱,臣子直率。刚才任座的话直率,我因此知道您仁爱。”魏文侯一听,嘿嘿一笑,知道在理,就让翟璜叫任座回来,还亲自下堂迎接任座,把他当作上等客人。
能士如云
在文化上,儒家当时可谓如日中天,而当代大儒莫过于卜子夏。子夏是田子方、段干木的老师,也是魏文侯的老师。子夏也是为帝王师的儒家第一人,因此在子夏受命坐镇西河的时候,魏国俨然成为了儒家文化的宗主国,由于子夏重在培育经世致用之儒,而非尚礼重孝之儒,天下诸国无不神往,“西河学派”也因此名噪一时。
但魏文侯在文化上用儒家,治国上却是兵法并用。他重用了李悝,也就是我国首部法典《法经》的作者,实现了最早的“依法治国”。同时手下还有翟璜和魏成两位贤臣,翟璜不仅在上文提醒了魏文侯,还为魏文侯举荐了五位能臣。第一位是我们课本之中都学过的,邺城令西门豹,把魏国之忧邺城打理的蒸蒸日上;第二位是名将乐羊,攻克了中山国;第三位是吴起,镇守西河;第四位就是李悝,封相中山;第五位则是太子之师,屈侯鲋。而魏成则是三位大儒的举荐人。
此时的魏文侯,内儒外法,兵甲皆行,不可谓不强盛。
分析魏文侯的成功,他不仅弥补了智伯瑶的不足,还超越了赵襄子的谨慎。他敢于用不熟稔的卫国人做新封地的相国,同时能听从他人的建议,对于吴起这种声名狼藉的人,肯定了他的才华,依然是照用无误。这是一种健康的自信。当然,只有能用人,才能吸引来贤人,这种良性循环之下,魏国不仅一跃成为诸侯国,甚至隐隐压过齐楚秦等老牌强国,灭中山国就是魏文侯武功的一大体现。王霸之道并行,天下舍我谁与?
最后加一个小彩蛋吧,就是李悝的识人五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