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读故事,尽在资治通鉴五之魏国江河日下
魏罃【魏惠王】算是富三代了,他爷【魏文侯-魏国开国君主】和爹【魏武侯】在世的时候,魏国可以说是人才济济,雄霸四方。
师子夏,友田子方,礼段干木,相李悝;吴起、乐羊各领其兵,翟璜、西门豹各司其政;西败秦而取河西,南败楚而得大梁,东败齐而入灵丘;三家分晋后为三晋之首,三晋分裂后又征韩伐赵。可以说,这文、武两代是以天下为敌,而下莫能与之敌。
但魏国也陷入到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中。
1、图强的富三代
公平的说,魏国的衰落始于魏罃,但更多的是大势始然。就魏罃来说,作为国君,他并不算昏聩。
魏罃一出场就有点不顺,被赵、韩两国在浊泽大败,差点连国也亡了。
魏罃【魏惠王】是魏武侯的太子。魏武侯在位26年,于公元前370年死去,魏惠王即位时年已30岁。魏惠王在其父死时,与其弟公仲绶争位。这时韩、赵两国在公孙颀的策划下,联合进攻魏国,在浊泽大败魏军,并将魏惠王围困在军中。但在如何处置魏国上,韩、赵两国发生了分歧:赵国要除掉惠王立公仲绶,让魏国割地给两国;韩国主张将魏国分为两个国家,不主张杀掉惠王。魏分为二,国力就大为削弱,不会再对韩、赵构成威胁。赵国不同意韩国的主张,韩国不高兴,就连夜带着军队撤出战场。幸好赵、埋两国是猪队友,顺风不推塔,到了第二年,魏罃装备起来了,把这两家给反杀了。
结果惠王得以保住君位,魏国没有被分为两个小国。由这一件事可见,三晋的联合,以魏为盟主的关系已开始破裂。
就这样,赵、魏、韩这同源而出的三位好基友,相爱相杀的联盟到此也就彻底破裂了。
又过了没两年,又接二连三的被秦国给干败,别说河西之地了,秦献公最远打到黄河东边来了,还把他的公叔痤给抓了。幸好,他的大将庞涓到底是鬼谷子的学生,很快又把秦国给打回去,还收复了河西。
但这也让魏国元气大伤。
然后就是东边的齐国也忘了当年如何依附于魏国之下了,现在开始勾连一堆小国,蠢蠢欲动。
可以说,魏罃即位这六年来,一直走背运,虽说没出什么大事,但也按下葫芦浮起瓢,搞得他烦不胜烦。
但日子还是要过的,冷静下来的魏罃还是采取了一些办法来应对。
首先是于公元前361年,他把都城从安邑(山西夏县)迁到大梁(开封)。
翻下地图就知道,安邑离秦国近,大梁离齐国近。按照中国古代都城选择的原则,都是近量离主战场近一点(有点天子守国门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一直到现在,魏国还是把齐国当成头号敌人。
迁都以后,魏惠王苦心经营,把大梁城建造得规模宏大、坚固无比。他所建造的大梁城周长达30余里,有12个城门,城墙高约5丈,护城河四面沟通,又宽又深。城内大街长约10里,居民约有三四十万。大梁是战国时期最坚固的都城,也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当时诸侯各国中规模能与之相提并论的城市,惟有齐国的都城临淄。
其次继续交好韩、赵。
但这次,他需要付出代价了。韩国还好说,请他吃上几次饭(结盟)就搞定了,这个小兄弟胃口不大。
但赵国就没那么好打发了。不但要请吃饭,还把榆次、阳邑两个地盘送给人家,赵国象征性的拿泫氏来交换。
不仅如此,他还动不动也要请秦孝公吃了几次饭,缓和了和秦国的矛盾。
除了迁都和外交之外,内政上他也有一些举措。
当然,在那个时代,所有良好的政策无一例外都是农业。比如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开放林泽(山川林泽属公室财产)等等。
不管怎么说,经过一系列的政策,公元前356年,秦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第一次变法的时候,鲁、宋、卫、韩等小国没事又开始来朝拜魏国了,魏国隐然又恢复了文侯、武侯之时的盛况。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魏罃,属于魏国的时代已然结束了。
2、桂陵首败
每一个小弟心中都有一个当老大的梦。
比如赵国就很不爽魏国。
这也难免。当年人家赵家先祖赵无恤在晋阳城里泡水的时候,你们魏、韩两家还给智氏持戈驾车呢。虽然说你们倒戈相向,但必竟是赵氏起的头。可结果呢,封完侯以后,你魏国反倒成老大了。
但也没办法,谁让人魏文侯有出息呢。
但心中不爽,难免会表露出来。于是乎,赵国就动不动还撩拨一下老大哥,但多数都被魏国给按在地下教训一顿。
到了赵成侯时代,发现齐国势力越来越大,并且跟魏国极不对付。于是,就请齐威王吃了个饭,说以后齐、赵两国要好好相处,一致对外。
这还不算,他还拉拢了宋国、燕国。这下终于引起魏罃的警觉了——小兔崽子,背着我去拉笼别的诸侯,你想造反不成?
于是,公元前354年,趁赵国攻打卫国的时候,魏罃派庞涓向赵国发起了进攻,直入赵境,并且包围了邯郸。
但庞涓不知道,就在他出兵之时,一双清冷的眼睛已经盯上了他的后背。
孙膑,据说是孙武之后,曾与庞涓同窗。但庞涓为魏将之后,把他召到了魏国,然后诬陷他犯罪,将他的膝盖骨给挖了出来。后来孙膑秘会齐国使者,让其将自己救回齐国,并且交给了田忌。田忌很看重孙膑的才能,就把他推荐给了齐威王,齐威王面试之后,把他封为了军师。
我一直很疑惑,按照当时嫉妒别人有才的做法,无非是要么把人赶走,要么把人杀掉,挖掉别人的膝盖骨,然后既不杀也不放是几个意思?
但不管怎么说,复仇的机会到了。
第二年,齐威王先派一路会合宋国直攻襄陵,又派田忌引兵救赵。孙膑建议:现在两国攻战正酣,精兵锐卒倾巢而出,国中只剩老弱病残;您不如率军急袭魏国都城,占据交通要道,冲击他们空虚的后方,魏军一定会放弃攻赵回兵救援。这样我们一举两得,既解了赵国之围,又给魏国国内以打击。。
这就有意思了。庞涓围赵救卫,孙膑又围魏救赵,不愧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只不过在前的围赵救卫没人提了,在后的围魏救赵倒成了千古美谈,看来做人还是厚道点好。
这庞涓虽说不厚道,但也不白给。别看围魏救赵成了千古美谈,但实际上赵国并没有被救下来——十月,邯郸降魏。
只不过围魏救赵的重点既不是围魏,更不是救赵,而是打援。
具体来说,在孙膑的建议下,田忌先率军向平陵城移动,并且又调集附近的齐军向平陵城发动了进攻。与此同时,又派出轻骑直袭大梁城,摆出一副要攻击大梁的姿态。
而拿下邯郸的庞涓,原本准备进入卫境,与攻击卫国的赵军决战。一听到消息,只好回军急援。
但实际上,无论是攻打平陵还是大梁,皆是虚兵。齐军主力已在桂陵集结,截击了轻装回援的庞涓。
是役,魏军大败。
两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51年,此时秦国的第一次变法已经卓有成效,为了向秦孝公进行一个阶段性汇报,公孙鞅亲率秦军围攻魏国固阳,大败魏军,取固阳而还。
同年,魏军撤出邯郸,重新与赵国盟好。
3、马陵再败-孙膑复仇,庞涓自刎
魏国必竟是战国首霸,自桂陵之败后,到公元前344年,仅用了数年时间,就觉得恢复了元气,又重新抖擞起来。
而秦国此时正忙于进行第二次变法,又忙着改革赋税,没空理魏国。于是,公孙鞅亲自来见魏罃,目的只有一个:劝他称王。
这是赤裸裸的捧杀。
要知道,大周集团在封各个子公司的时候,分别给予了一定的职级,受封的子公司按公、侯、伯、子排序。这时候没皇帝这一说,所以王爵就只能是周天子独享。
虽然说楚、吴、越等国已然称王,但他们都是蛮夷之人,中原诸国没人答理他们。但你魏国,正经八百的一个周王朝下的诸侯,你爷爷都没敢称王,你魏罃一个富三代,凭什么敢称王?
但魏罃还真就想称王。所以,他马上就召集了宋、卫、邹、鲁等十二国国君,再加上秦国的公子少官在逢泽(开封市南部)吃饭开会,完了以后又率众朝见周天子。
他搞这一套目的之有一个,就是为了确立自己在诸侯间的地位,为真正称王做准备。
但韩、齐、楚都没吊他。
魏罃又生气了。齐、楚自不必说,人家赵肃侯都来了,你韩昭侯凭什么不来?
于是,公元前342年,魏国伐韩,韩国求救于齐国,齐国答应。
当然,答应归答应,却一直磨蹭到第二年,韩国五战俱败的情况下,才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
这次在孙膑的建议下,连弯都不绕了,一出兵就直奔——魏国的都城大梁。
估计庞涓听到消息都快哭了,姓孙的你有点新鲜的招行不行?不管怎么说,国都被围不是小事,只能收兵回援。
齐军一看魏军回来了,却一枪不发,扭头就走。魏国一看这是什么套路,来游行一圈就想走?哪有这么好的事!于是,以太子申为主将,率军十万追于其后。
然后就是耳熟能详的减灶之法麻痹魏军大将庞涓,庞涓亲率轻骑紧随其后,追至马陵,但见剥皮的树干上一行大字,点起火把,原来是:庞涓死此树下。紧接着周围万箭齐发,魏军大败溃乱,庞涓拔剑自尽。齐兵乘胜大破魏军,并且俘虏了魏军主将太子申。
4、悔不听公叔之言-魏国选相
公叔痤是魏国之相,他手下的中庶子(相国的侍从之臣)卫鞅很有才能,公叔痤欲将卫鞅推荐给魏惠王,但未及推荐他就病卧床榻了。公叔痤病重时,魏惠王前去看望,他问公叔痤说:“万一相国一病不起,我将把国政托付给谁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中庶子卫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把国事全托于他。”见惠王默然无言,公叔痤遣退侍臣,单独对惠王说:“大王倘不任用卫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出境,为别国所用。”惠王许诺离去。公叔痤又召来卫鞅,抱歉地说道:“今天大王询问国相的继任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色并不同意。我先君而后臣,当时对大王说如果不能用你,就应把你杀掉,大王答应了我。你应该赶快离开,免遭擒杀。”卫鞅回答说:“大王既然不能采纳您的意见任用我,又怎么能采纳您的意见杀掉我呢?”于是没有离开。惠王离开公叔痤病榻后对身边人说:“公叔痤的病情很重,他竟然要我把国政交给卫鞅,后又劝我杀掉卫鞅,真是太糊涂啦!”果然没有考虑公叔痤的意见。公叔痤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令招贤,于是西入咸阳,被秦国任用,封于商地,是为商鞅。
对待落水狗,聪明的做法就是要继续痛打,不能给他翻身的机会。
公孙鞅是聪明人,所以,他对秦孝公说了很长的一番话,大体意思就是:魏国是秦国的心腹大患,将来不是秦并魏,就是魏吞秦。原因很简单,魏国有山河之利,进可取河西而伐秦,退可守东山而自保。现在咱们变法已经基本成功,国势渐强,而魏国屡败于齐,我们必须乘此时攻伐魏国,魏国无法抵挡只能向东退却。到时候就变成我们据守黄河、崤山之利了,退可依山河之利自保于秦川,进可向东而征伐于诸侯,这样就奠定了秦国称王称霸的宏图大业。
公元前340年,秦孝公派公孙鞅伐魏,魏派公子卬(魏罃的弟弟)为将出兵相抗。
按说两军对阵,迂回侧击,使个拌子,打个埋伏什么的也很正常。但公孙鞅就有点不太厚道,他写信给公子卬,意思是当年我在魏国时咱哥俩关系不错,你对我挺照顾。这次既然碰上了就别打了,我这有正宗的陕西西凤酒,你过来我请你喝两杯,然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算了。
这公子卬也是幼稚的没谁了,不想想阵前哪有亲兄弟,更何况多少年前的那点交情。于是就孤身赴宴,结果酒没喝成,成了人家俘虏。
所谓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是役,魏军大败。
魏罃这下是真怕了,只好把河西之地献给秦国求和。据说他还长叹一声:后悔不听当年公叔痤之言啊。
只不过不知道他后悔的是没有用公孙鞅,还是没有杀了公孙鞅。个人估计应该是后者居多。
此战之后,公孙鞅被封于商地,所以他还有个名字叫商鞅。
5、过把瘾再死
魏国之所以到这种地步,说是不怪这魏罃吧,似乎也没错。当时的秦孝公、齐威王、楚宣王和楚威王都是极有作为的君主,他混迹于其间也不容易。
但完全不怪他吧,也不对,因为他的格调确实低了点。
惠王问宝
当年,也就是公元355年,他还没这么惨的时候,曾经和齐威王(当时还是齐侯)一起去打猎。
这两个人整天也不见,好不容易见一次就闲聊呗。魏罃就问了:齐国有宝么?
齐威王摇摇头:木有啊。
魏罃摇头不信:得了吧,这么大个齐国怎么可能没有,我又不要你的。告诉你,别看魏国小,我有十颗很大的珍珠,放在车子的前后,可以照亮十二辆大车。
齐威王乜他一眼:我对宝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样。我有大臣檀子,使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贺。又有大臣盼子,使守高唐,赵国人不敢到黄河边来打鱼。我有官吏黔夫,令其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赵国人在西门望空礼拜求福,相随来投奔的多达七千余家。我有大臣种首,让他防备盗贼,便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乘车子呢!
瞧瞧,这格局。能把牛逼吹到这种地步,魏罃也只能默默的点赞了。
当时两个人都没想到,数年后再相会,情形却完全不同了。
徐州相王
到公元前334年,魏国仍然可以说是“以天下为敌”,但后半句只能变成“天下谁都敌不过”了,在秦、齐、赵、楚等国的夹击中不断惨败,只好采取“合齐楚以按兵”的建议,带了一群小国,到徐州朝见齐侯。
就是在这次朝见中,魏国和各小国魏罃带着一群小弟一起尊齐侯田因齐为王,便是齐王,谥号“威”,故称齐威王。
俗话说花花轿子大家抬,这马屁拍的连齐威王也有点不好意思,反正这王爵也不要钱,得了,当年兄弟你不是也打算称王么,干脆一起称王算了。于是,魏罃也升格成了魏王,谥号“惠”,是为魏惠王。
但是,卑躬屈节换不来真正的实力。四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330年秦军败魏军于雕因;再次年,秦军渡河,侵入河东,又败魏军于皮氏、焦、曲沃、汾阴。
但就在八年前,秦孝公去世,刚刚即位的秦惠文王将商鞅车裂,尽灭其族。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魏惠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