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位90后小朋友,他很爱自己的父亲母亲,但是说起父母来,口里全是吐槽的话,几乎从没听到过他对爸爸妈妈的一句肯定或者夸奖。
相处时间久了,慢慢知道了他的成长经历,也了解了一些他与父母的相处模式,以及他父母与祖父母一代的相处情况。
我说他的状态有点拧巴。
他问我拧巴是什么意思。
我问他知道拧毛巾的感觉吧?
他说有点儿懂了。
其实对拧巴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不顺溜儿,不顺畅,较劲,别扭,不舒服。
每个人身上都有拧巴状态,无论东西方还是什么人种,每个人都可以轻易在自己或者他人身上发现这种情况。
比如明知抽烟喝酒伤身却不愿意戒除,比如反感请客送礼托关系却希望自己可以借助这种方式获益,比如有怜悯心同情弱者却巴不得富人一夜落魄。
偶尔为之的拧巴无伤大雅,若发展成特质的性格,就会影响家庭和睦,影响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影响亲子关系,更会影响人际关系。
拧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可以成为遗传到下一代的家庭相处模式基因,让自己的孩子也形成拧巴性格,影响他们的婚恋、家庭。
拧巴性格严重的人,不但会拉低自己的幸福指数,也会让处在亲密关系中的人感受到痛苦。
这种性格的养成与原生家庭的影响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多子女家庭中,中间的孩子较容易出现拧巴性格。
这些孩子被比喻成三明治夹心,天然受到的关照和关注就比两边孩子少,想获得父母长辈的关注和爱,常常做出一些出格的“努力”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拧巴的性格。
比如我先生的四个哥哥中,二哥三哥都属于比较拧巴的性格,四哥与我先生年龄相差较大,有十年左右时间,四哥是家里事实上最小的孩子。
四哥的性格也与我先生差不多,都属于比较温和的那一种。
二哥三哥的婚姻都出现过变数,而且属于过错方,他们子女的性格也都有拧巴的状态。
再比如畅销小说作家、著名编剧王朔,他的拧巴性格就比较突出。他说过一句非常有趣的话,大意是:见过拧巴的,没见过这么拧巴的。
这句话,王朔也许是说给自己听的。
王朔的爱较劲在圈内堪称模范,他不但跟自己较劲,也跟亲人、记者、媒体,甚至跟读者较劲。
王朔与自己母亲的关系一直紧张,他的发妻像照顾儿子一样对待他,王朔后来还是出轨了徐静蕾。王朔与女儿的关系就像他与母亲的关系一样拧巴,连唯一女儿的婚礼都没有参加。
还有我自己的亲叔叔,家里排行第三,也是属于性格特别拧巴的人。可以说,三叔跟我爷爷奶奶较了一辈子劲。叔叔结婚后,夫妻两人的性格都有点拧巴,家庭关系可想而知。
后来婶婶乳腺癌去世,叔叔再婚。
也许是经历了一些坎坷,年纪也大了,退休后,叔叔除了跟自己较劲再也没有可以拧巴的人和事了,感觉他的性情略有改变,但是身体却时常出现状况。
叔叔与女儿的关系从婶婶去世到叔叔再婚,一直不很融洽,父女俩各有各的苦衷。
想来,叔叔家的小妹曾经是叔叔婶婶的心头肉,爱的不得了。从小到大,读书、工作、成家,叔叔婶婶对她情感上的呵护和物质上的给予超出同龄人很多。
但是如此糟糕的父女关系,无疑是叔叔婶婶的拧巴性格和不和谐的家庭氛围影响了她。
好在叔叔家小妹知书达理听劝,改变好多,现在她自己的家庭生活很幸福,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也都处理的越来越好。
其实我自己也是个性格拧巴的人,家中三个女儿,我在中间。
幸运的是,我能够很早就觉察到自己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阅读,特别是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还有就是通过写作,进行自我疗愈,与自己讲和。
不仅多子女家庭会出现性格拧巴的孩子,独生子女家庭也一样会出现这样的孩子。
一个是父母的性格和父母的相处模式会影响孩子的性格,还有就是父母或者抚养人对孩子的过分忽视和过分溺爱,都会造成孩子的性格拧巴。
拧巴的人,大都比较敏感,偏执,爱较真,追求完美。
解决拧巴问题,只有一个好办法:和解——与自己和解。
实现与自己和解最关键最难的一点是——与父母和解。
一个人,如果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就处理不好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处理不好与子女之间的亲子关系。
而他们,才是我们人生当中最重要的人。
与父母和解,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希望父母向自己妥协。而是要向内求,清楚问题存在的关键在于自身,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己。
对父母的行为和想法,我们可以不赞同,不支持,但要尝试着去理解,去尊重。
只有与父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和解,我们才能与自己讲和,与周遭讲和,与世界讲和。
只有内心不拧巴了,生活才会不拧巴,日子才会风调雨顺,洒满阳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