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好书,总能在内容中捕捉到对于现实生活的启迪价值。
带着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去读,才能直指内心,引发更深的警醒。
(一)矛盾的万历皇帝
万历是明朝在位时期最长的一位皇帝,十岁即位,在位48年。前期励精图治,勤于理政。后续逐渐懈怠,在万历十五年前后不再上朝,不接见大臣,不及时处理奏章,致使国力日衰。
为什么皇帝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处于那个时代的朝臣们又有哪些经历?
此书通过万历朝代中几个典型人物(张居正,海瑞,申时行,李贽,戚继光),范围涉及文臣武将,或激烈或 的行为,在平实的叙述中能够看到历史真实鲜活的面容。各个人物经历能够给人们以遐想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使人们清晰地体验到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倒退的较量。
在故事中不仅能够品味个人的人生酸楚,而且还会发现隐藏于表面背后的历史积淀。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及所思所想,对应在自身所处的职场之中仍具有现实意义上的启迪。
万历皇帝,代表最高决策人物。因其经历特殊,从一位从小被臣僚与长辈操控,仅作为代发指令的机构到成年后自己想要独立自主,实现心中所想。但在庞大的文臣口水战中,万历越来越厌倦这种因身在皇家而被赋予形式上的礼仪和职能,曾经的雄才大略,励志图新也已经被消磨殆尽。在当时没有任何方法能够解决万历身负皇权和自我实现的苦恼中,万历最后的20年里未曾踏出过紫禁城半步。厌烦有多深,逃避就有多远。
遇到这样的领导,下面的办事的人要怎样应对呢?
以文官,武官及社会人士为例三个层面, 本书中也以近似自传的分别例举最高级的文官代表--申时行,最高级的武官代表--戚继光,那个时代的流量红人--李贽等一众明星人物的生平事迹中体现万历年间的职场百态。
(二)在平衡中推进的申阁老
同为最高级别的文官--内阁首辅,相比与张居正的生时独断激进,位高权重,死后被诛九族的可悲下场。申时行算是一生平坦,少时便的状元,中年位居人臣,死后也能寿终正寝。这在审时度势也能够把时局看透,他知道大明的矛盾,皇帝与文官,皇权和礼教的的可不调和,他只能采取折中的方式,像一张“白纸”,以潜移默化的温和方式渐渐推进事情往理想的方向发展,“蕴藉不立崖异”、“有阳刚有阴柔”,时间如此,他必须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官集团与皇帝之间的矛盾,所以平衡之计古已有之,现代职场更是常有其形。中小企业中,老板通常以业绩为导向,任何只要对项目成交有利的条件,均可答应。牺牲品牌形象,打乱产品定位也是常事。所以作为市场品牌部的负责人,怎么既能减少品牌的伤害又能有利于业绩增长,这些就是有关平衡的思考。
(三)努力创新的戚将军
戚继光作为从底层一路靠着自己的努力打拼与智慧创新,最后位及武官的最高级别。其中也是有许多成功的因素。
恰逢倭寇横行,明朝军备松弛,不堪一击,这是戚继光崛起的最好时机。
朝中皇帝当时身边红人张居正,鼎力支持,不断举荐,这是戚继光得以施展拳脚的好人脉。
刚开始为官,便在山东沿海一带任职,与倭寇的斗争经验丰富,所以才能在后续不断出奇策战术,建戚家军,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抱负。
正确站队给戚继光的成功铺平了道路,也直接导致晚年的凄凉病死。
现实职场中,走马换将,上一任留下的是非功过总会带给关联人员不同程度的影响。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已经在职场中练得一身硬功夫,就不必依附旁人,唯有自己才能成为自己永不倒塌的靠山。
(四)思想狂人李贽
到了万历后期,许多官员因为谏言无效,纷纷辞官回乡。
从此出仕为官的吸引力逐渐降低,更多的人开始专注于著书立说,吟诗作赋,李贽就是这样一位赋闲在家,靠讲学辩论及朋友接济度日的“思想狂人”。
为什么说他“狂”呢?
其一因为他的思想内核是反对孔子儒学,抨击男尊女卑、假道学,公然痛斥社会腐败、贪官污吏,主张“革故鼎新”,这在当时思想封闭的年代,被正统认识视为“异端邪说”,并引起官府的极大不满,多次驱逐不成竟一把火烧掉李贽寄居的庙宇(当时李贽不在庙内)。
同时也因为他提倡的“男女平等”,支持解放思想,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所以有大批拥护者,每次讲学“妇孺老幼皆往听之”,这为当时社会道德所不容。
如此一个狂人,就是在时代的夹缝中为民众带来些许启迪之光。
李贽的例子,体现了读书人追求真理的执著,所以放在现代社会也一样,新的事物总会经过一番争议,带有话题性的概念传播最为快速。
(五)尾声
看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后,我再把明朝整体的历史百度搜索了一番,对比就能发现,以万历朝代为界限,明朝开始由盛入衰。
而万历朝代的没落,更以万历不上朝,君臣对立,臣臣倾轧为发端。这是一个很好的时代,因为你只要努力读书就能通过考试进入仕途,这也是一个很差的时代,因为,你也无法预料,这一路精心的努力和再明哲保身可能顷刻间便反转为错误。
历史的车轮滚滚往前,想要站在人群之巅,甚或好好过完这一生,都不容易。
小至家庭,大到国家,皆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