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贴春联,满眼印刷体!现在,写春联的人家真是太少了。
今年也不例外,这不,老爸又领回一兜子印刷的眼花缭乱的春联来!我皱了皱眉头,提议让老妹儿自己写,没想到老爸、老妈异口同声地反对,“费那劲干吗,还得去买红纸,再说,你妹是学画的,书法又不是她的专业 ......”, 我看看妹妹,美术专业读大四她,疑惑的点点头又摇摇头。
我记起来小时候,每年回村里过年,给爷爷的大院里写春联,贴对子的故事,那浓浓的年味儿啊,始终飘在我的记忆里!
我家祖上是十世中医传家,轮到我爷爷这辈儿,作为大家庭里独子独孙的他,正巧赶上了抗日逃难,就没能续上这门祖业,只有那座在光绪爷年间建起来的祖宅老院子,给后辈传承了下来。说起祖宅,那老院子坐西朝东,有上、下两进院落,虽说占地规模还不足一亩大,但是位于二进院里西首那面宽五间的老屋,我们管它叫上房,修建的颇有气势,也十分精致,它近乎是全木结构,建在花岗岩砌的石基上,内里粗木为梁,仅前厅有两根一尺粗细、高约丈余的原木柱子,撑起雕花重叠的大房檐,南北两侧由青砖砌墙。老屋青瓦覆顶,鳞次栉比,顶上还有雕花的烟囱和马头墙。沿着青石铺就的台阶,拾阶而上,正面映入眼帘是十扇木门,半门半窗,两两对开,木格的窗棂、铁打的窗饰、还有铜做的锁头上也都雕了花,再配上发黄的窗花,悠悠的诉说着医药世家那些辈辈相传的故事!上房的南北两侧,各配有五间耳房,分别一字排开,也都是青砖砌墙,木檐建顶,木门雕花。宅子中间,是四方型的二进院落,青砖漫地,东南、东北两个院角上,各植一株约有两层楼高的大枣树,枝繁叶茂,树上挂满了我和堂哥儿时的欢乐。
有这么一处院落,爷爷家自然就成了村里的对联消费大户。每年阴历二十九一早,爷爷就请来村里的先生,上门写对子。记得有一年来了位老先生,手艺高超,有“悬腕”的本事。那场面至今难忘!我和堂哥俩人,分立两侧,将裁好的红纸每人捏住一端拿起来,用力把这一米五长的对子纸拉直,悬在离地一米高的当空里。老先生则一手提起饱蘸墨汁的狼毫笔,嘴里喊一声“娃娃们拉紧了”,抿住嘴,闭住气,在红纸上笔走龙蛇,一气呵成七言草书,龙飞凤舞的呈现在众人面前,围观的亲友们立马奉上掌声和叫好声。每年,请来的先生在年二十九会写好十多幅春联,然后由我和父亲在年三十上午一一贴在大院里西首上房的柱子上、以及两进院内各房的房门上,场面壮观,十分地喜庆。爷爷把这些春联叫作大对子!
有大对子,自然还有小对子,顾名思义,就是些一尺长,两寸宽的迷你春联。有单联,比如贴在屋内挂镜上或者老相框上的“抬头见喜”、贴在马车车辕上的“日行千里”、贴在大院门洞里的“出入平安”;有对联,比如贴在灶王爷相前的“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贴在土地爷佛龛上的“土地堂前坐,保佑全家人”,当然,少不了财神爷跟前的“天上金玉主,人间福禄寿”等等。我们院子大,每年要贴的小对子至少也得有二十几张。因为我上过一段时间的书法班,所以家里写小对子的任务就落在我头上。虽然手艺平平,但是热情满满,每次,我都会认认真真地在年二十九写上它整整一个下午。到了年三十一大早,我就忙着跟奶奶要了面粉和铁勺子,浇上井水,在炭火炉子上做起浆糊,急等着大对子一贴完了,立马就拉了堂哥,把自己的作品,一张张的贴起来。碰上起风的日子,我俩小手小脸被冻的红彤彤的,穿梭在屋里屋外,和着那红底黑字、大大小小的春联,整个院子顿时被装点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那份激动,那份自豪,心里比吃了期待一年的冰糖葫芦还要美得很!
有这份儿时的记忆在心头,我便不再犹豫,午餐刚过,就一溜烟跑到离家不远的小商品市场,拎了几套红宣对子纸回来。被我一阵撺掇之后,妹妹的信心来了,便一丝不苟地写起来。等到大红的对子铺在地上,老爸老妈美了,比划着,这幅贴那里,那幅贴这里!
人到了中年了,过年也变得真的好安静,城里的炮竹声早被禁了,春联由写变成了印,拜年由见面改成了打电话,这二年又变成了微信祝福,红包发成了数字版的。年味没了,难怪娃儿们觉得过年没意思了呢!既然我们改变不了这网络时代生活方式的大变迁,那就自己动动手吧,不见得书艺要有多高,文采要有多好,写一写,忆一忆。毕竟,写出的对联热乎,写出的年味香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