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呱呱鸟
除夕和大年初一是正日子,家庭和家族团圆的日子,嫁过来的女人是这个家族的一员,必须参加这边的活动。
这是传统的中国封建习俗,现在男女平等,应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小两口商量着办,为今年先回谁的家,经常会发生矛盾。
男人平时的时候一般都比较大度,遇到这种“大是大非”问题的时候,就会“男权主义”发作,这是一个在家族中脸面的大问题。
“妻管严”的家庭就得看老婆的心态,如果这个家是女主人说了算,想那天回娘家就那天回,管什么封建礼教的胡说八道,这里是老娘做主。
大城市这些规矩已经淡了许多,农村还是非常讲究的,男方的爹妈在村里的面子,做儿子的不能不考虑,年三十和初一去女方家就是属于“倒插门”。
儿子的地位决定了爹妈的脸面。
01
以前,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这是件非常隆重的大事,我们管回娘家为“归宁”,回归安宁,回到自己宁静的出生地。
嫁出去的女儿就像泼出去的水,覆水难收,一旦出嫁就是别人家的人了,进入另外一个家族,入另外的家谱,负责为别人家传宗接代。
我们所说的族内亲属,直到现在都是指父亲的家族,族外亲属才是指母亲的家族,族内亲属称为堂兄弟姐妹,族外亲属称为表兄弟姐妹。
族内使用同一个姓氏,表外就往往姓氏不同,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的妇女运动开始蓬勃发展,要平等,要自由。
首先从孩子的姓氏开始,我周围的许多同事,姓的就是母亲的姓,他们往往是家的老二,或者是更小的孩子,老大随爹的姓,之后再生的娃就可以随妈的姓。
02
知识分子家庭受西方思潮的影响,比较先进时髦,大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而同是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就不行。
七十年代以前结婚的台湾、香港女人前面都要加上丈夫的姓氏,表明从结婚开始就成为夫家的人。
在这两个地区的女孩,从出生开始起名字就要注意,最好起一个字的名,以后结婚就成了“夫姓+母姓+名字”的三字组合。
如果打小就是三个字的名字,结了婚之后就会变成四个字,看起来怪怪的,猛不盯的还以为遇到了日本人。
一旦离婚,事情就会比较麻烦,还得去警察局改名字,再结婚还得再去警察局,再改名字,来回折腾添了许多烦恼。
从名字上一眼就可以判断,这个女孩是否已经结婚了,这是侵犯女人的隐私权,大龄女青年的和离婚妇女的处境就会比较尴尬。
从八十年代开始,台湾和香港也开始向大陆学习,女孩子结婚不加夫姓,这是涉及到基本人权的大问题,不容小嘘。
03
大陆独生子女比较多,这是“计划生育”给闹的,49年刚解放的那会,拼命鼓励大家多生孩子。
大力开展评选“英雄母亲”活动,人丁兴旺才能为祖国多做贡献,这可能是战争使得人口锐减的缘故。
后来连续自然灾害,粮食不够吃了,又开始提倡“只生一个好,国家给你来养老”,实施强迫性的计划生育政策。
现在人口负增长,人口红利逐步消失,社会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口比例失调问题日显突出,于是又开始放开二胎,鼓励大家生育。
到了2019年,生肖邮票居然改成了公猪和母猪生了三头小猪,团团圆圆一家亲,和和美美奔小康。
婆家、娘家都是我们的家。
大年初几回娘家都是可以的,想什么时候回,就什么时候回,没有那么多的讲究,记得要常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盼儿子、女儿早点回家来。
平时小长假,有空的时候也要回家,主要是要领着孩子回归家乡,认祖归根,最好两个人带着一堆娃回来。
我们要带着笑容,给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