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笔记写作法

作者: 麦麦麦麸 | 来源:发表于2021-12-06 22:26 被阅读0次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给你介绍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作尼古拉斯·卢曼。

    卢曼原本是德国的一名小公务员,他的兴趣爱好是在工作之余看看书,做做读书笔记。

    但他很快意识到传统的读书笔记效率不高,于是卢曼自己发明了一套新的学习方法。

    靠着这套方法,他进步神速。

    有一天,他把自己的想法集结成册,寄给了当时很有名望的一位社会学家。

    这个社会学家看到卢曼的作品后惊为天人,建议卢曼去新成立的一所大学里担任社会学教授。

    但是卢曼压根儿没有学过社会学。

    而要成为社会学教授,他必须拥有博士学位以及一篇足以让他成为教授的定职论文。

    结果卢曼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和定职论文,成为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

    在此之后,卢曼继续保持高效的学习。

    在之后的三十年间,他出版了58本学术专著,数百篇论文。

    在他死后,他的一些手稿被整理出来,又出版了六七本书。

    他的著作不仅数量惊人,质量也很高,不少作品都成了各自领域的经典之作,其中1997年出版的《社会的社会》一书更是在学界引起了轰动。

    卢曼为什么可以从一个小公务员摇身一变,成为一个社会学家,并且有如此高效的产出呢?

    德国社会学家约翰·施密特做了大量相关研究,在卢曼的住所找到了9万多张卡片,最后他得出结论说,卢曼的生产力来源于他独特的学习方法。

    所以这套方法被叫作zettelkasten,就是卡片盒子的意思。

    你可能也猜到了,没错,也是今天这本书隆重介绍的卡片笔记写作法。

    在此之前,关于卡片笔记法的研究成果主要都是用德语写作和流传的。

    系统介绍这个方法的英文书在2017年才出版,也就是今天要为你解读的这本《卡片笔记写作法》。

    作者申克·阿伦斯是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哲学讲师。

    可能因为和卢曼一样从事学术研究,他认为这套方法应该用在学术写作和非虚构写作上面。

    但是我通读下来,最直观的感受是,只是把卡片笔记法当作写作方法就太小瞧它了。

    这套方法实际上在教我们如何搭建一个大脑的支持系统,让我们更高效地实现输入到输出。

    因此,这个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写各类文章、工作报告、研究论文,还可以帮助我们整合海量信息,不断产生新想法。

    首先,作者认为,这套方法可以节省我们大脑的关键资源。

    我们的大脑不擅长同时关注多个事件,而因为卡片上能书写的地方有限,所以我们每次只能表达一个意思,从而减少了注意力的耗散。

    同时,每写完一张卡片都可以让我们产生一种任务已经完成了的感觉。

    这不但减轻了短期记忆的压力,而且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成就感,像游戏一样让我们欲罢不能,不需要动用意志力强迫自己专注。

    当然,卡片笔记的好处不仅仅是节省大脑资源,它还可以帮助我们的大脑进行自下而上的思考。

    我们每天接触的大量信息会刺激我们的思考。

    带给我们灵感的可不光是课堂或者书籍,还可以是一段视频,一次谈话,一场电影,一篇微信公众号,等等。

    我们不太擅长管理这些零星的启发,以至于有些人认为这是碎片化阅读,会让人变得浅薄,缺乏思考。

    但是本书作者认为,碎片化输入本身并不是一个问题。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大多数人的母语都是依靠碎片化的输入慢慢习得的,而不是依靠系统学习语法。

    因此,问题不是碎片化输入,而是我们缺乏管理和整合碎片化信息的手段。

    在这方面卡片笔记的优势很显著。

    卡片笔记非常灵活,可以很好地配合我们的思想自由地驰骋。

    不管接受的内容是来自电影,谈话,还是公众号,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拿出一张卡片,把自己的思考写下来。

    卡片笔记不仅操作简单,而且可以直观地衡量我们的收获和成长。

    因为每张卡片上只会写一个关键点,所以有几点收获,就会写几张卡片。

    这样一来,卡片积累的数量就成了我们成长的进度条。

    这样的成长是扎实的。

    我们大脑里的某个想法可能转瞬即逝。

    但是在卡片盒里的思考永不忘记,新的想法会变成一张张新卡片。

    这就意味着,思考的成果是可以不断累积的。

    我们用卡片盒子的时间越久,里面成形的想法越多,我们思考结果的质量也就越高。

    同时因为里面信息彼此之间差异极大,所以很多之前看起来完全无关的想法,可能突然产生链接,孕育出意想不到的奇妙创意。

    在金融领域有个术语叫复利效应:

    是指本来不多的钱在长时间不断利滚利之后,可以变成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个效应在卡片笔记法中也是成立的。

    我们每次记录的卡片,都可能推动下一次的思考。

    这样一来,卡片越多,我们越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和思考。

    卢曼教授出版了58本学术著作,数百篇论文,积累了9万张卡片,但他平均到每天需要写多少卡片呢?

    只有6张。

    这就是复利效应的威力。

    当卢曼教授将自己的卡片笔记法应用到学术写作中时,他似乎就开了挂。

    不少学者还在为写某一篇文章焦头烂额,他已经凭借自己卡片盒里的大量想法,同时写作很多篇论文。

    他的学术产量非常惊人,同时质量也很高,充斥着极为精彩的思考。

    有人评价卢曼说他担心的似乎不是字数不够,而是学术论文的篇幅无法装下他那么多精彩的思考。

    当被问到自己为何如此高产时,卢曼的回答显得很谦逊,他说,“不是我想出来的,是卡片盒子想出来的”。

    这样看来,卡片笔记法和我们传统的笔记不同,它不是把知识搬到纸面上的记录,而是从输入到输出的一个思考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更加有效地推进我们大脑进行自下而上的高质量思考,而轻松地完成大量论文,似乎更像是这个高效系统的副产品。

    那如何实践卡片笔记写作法?

    1.每张卡片上我们只需要写三个内容:编号,主要内容和来源。

    2.那如果我在写24号卡片时产生了另一个想法呢?

    3.我只需要再写一张新卡片,夹在24和25号之间,给它编号24a就可以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卡片笔记写作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on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