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迎新班·一年陪伴营史海拾贝
一年陪伴营24/09|先秦之旅,《道德经》

一年陪伴营24/09|先秦之旅,《道德经》

作者: 精简 | 来源:发表于2022-09-24 22:28 被阅读0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第一个“道”字,指根本法则;第二个“道”字,指言语描述。如果说作为本原的“道”能够被描述出来,或以某种方式被界定、表征出来,那它就不是永恒之“道”。“常”是永恒不变的意思。

    “名可名”,第一个“名”字,指道之相状;第二个“名”字,指规定命名。如果说“道”之本原状态“名”,能够用概念或名称进行规定与区分的话,那它就不是永恒之“名”。换句话说,“名”一旦被区别出来,其实就已经偏离原本的“道”了,因为“道”本身是恒常的、绝对的、不可分别的。

    “道”之所以不灭,是因为“无名,天地之始”,即在天地初开、万物生成之前,绝对的本体——“道”,尚未分化出阴阳二气来,所以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名称、概念。实质上,“无名”才是天地的本初状态。“有名,万物之母”,指绝对的本体——“道”,衍生出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万物。因此,“道”又可以说是万物产生的根源,故比喻为“母”。“母”是本原,亦即无名、无别的宇宙本体——“道”。就好像“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爆炸之前的宇宙处于混沌未分的本初状态,即“无名”。爆炸之后,才逐渐生成异彩纷呈的万物。

    “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道体”真实不虚,之所以为“无”,是因为“道体”本身玄妙而不可名状。“道”是很微妙的,若说“道”是“无”,但它确实能产生多样的大千世界;若说“道”是“有”,但它却又无形无相、超越了名相概念的范畴。故而“道”本身是“不可道”的。

    “其”,指道。“妙”,指幽微、精深。从“常无”中,可以体认本原的微妙。“常有”指各种事物和社会现象。“徼”,指边界。万物生成后就有了各自的属性,“边界”使事物彼此区分开来。没有物体间的边界存在,事物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不存在了。“常”一方面玄妙幽微而不可分别,另一方面又是万有多样性的本原,所以“常”有两个层面的意义:即“常无”和“常有”。

    在《道德经》中,“有”和“无”不是截然不同的,若追溯“有、无”的本质,二者则是同一的,即所谓“同出而异名”。那么,如何来命名本原呢?就质而言,本原是无法用概念来定义的,权且将它命名为“玄”,即所谓“同谓之玄”。“玄”不是神乎其神的概念,其最初的本义指“青色”。青色给人以深邃而幽暗的感觉,犹如黑洞,所以,老子借用“玄”字来表达这一无形无相、不可捉摸的道体本原。

    “玄”是勉强用来描述“道”的,其本身并不是“道”,所以如果过于执着于“玄”,同样会偏离本原之“道”。为了避免对玄虚之道产生分别的、有限的、定式的认识,“玄”亦不足以来描述“道”,故而说“玄之又玄”。“玄之又玄”旨在强调“道体”的超越性、无限性,以及绝对性的形上本质。一旦认清了“道”的本质,那么万物皆由“道”中产生,故为“众妙之门”。

    每天进步一点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年陪伴营24/09|先秦之旅,《道德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hpao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