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长在西南的一个小山村里,我爸爸,是村里他们那一辈的青年,唯一一个坚持念书,之后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不再务农的人。
听奶奶说,我爷爷对我爸的教育很严厉,会时常问他功课,让他背书,背不出来就得罚跪。但是爷爷一直在支持他念书,哪怕是要出去劳作挣工分的年代,我爸爸也没有耽搁自己的学习。我爷爷和我爸说:“你自己要努力,以后,不要来问我要买盐的钱。”爷爷的话很简单直接,也很有力量,我爸爸在很多年后,原封不动地将这句话告诉了我。
我的父亲,他希望他在村里出生和长大的女儿,成为一个自主且独立的人。
现在,也许大家很难意识到这件事情有多重要,但是,在我出生的那个年代,在我出生的那个地方,都还没有贯彻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社会也没有足够的教育经费,村里的人对于女孩的培养也还没有多少意识,一位父亲对于女儿的态度,其实就是决定她一生走势的关键。
我爸爸是这么对我寄予希望的,也是这么努力为之付出的。
小时候,我爸会给我写成长日记,什么时候会吱呀乱叫,什么时候会发出简单的词汇,什么时候会唱歌,都被他认真地记下来;到我的生日,总记得劳累奔波去城里,买一个奶油蛋糕,回来和我一起庆祝;一到夏天,就大晚上地去水田里捉田鸡,弄得泥水一身,为了给我补充营养,田鸡蒸熟了之后,肉质很滑嫩,他总是把皮一抖,把肉全抖出来,让我吃,他就把皮吃了。事情不胜其数,他尽他所能,给我他能给的。
但是,小学上学第一天,他牵着我的手送我到乡里的学校,领了新书,放在书包里,然后告诉我,这是爸爸第一次送你在这里上学,但是也是最后一次,以后,你就要自己上学了。
我在乡下念了三年书,后来,我爸爸得到消息,带着我去参加市里一个小学的转学考试,他想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我考过了,开始在城里念书。但是城里的小学和乡下的小学,完全不一样。比如乡下的小学,考虑到孩子们放学后,还要回家做农活,所以都没有作业,城里的小学,课后会布置很多作业,我根本不习惯,所以全都没有做。老师给我的作业本上打了0分,说你刚来,就不用尺子打你手心了,但是要告诉你家长。我爸知道后并没有责怪我,我把作业补上,之后老师也没有因为我的不适应而区别对待我,渡过了适应期,我的成绩也就逐渐好起来。
后来我知道,我爸爸,一个工资本来就没有多少钱的人,硬是从牙缝里省出钱来,定期请我的老师们吃饭,聚餐,和他们沟通,就为了我,能在那里踏实妥善地念书。
我爸很爱看书,无论什么时候,床头总是有几本书堆着,前两年要再装修下房间,也想着先把半边墙腾出来都做成书架。我两三岁左右的时候,他就买了录音机,放三字经的磁带给我听,让我跟着读,遇到不懂的地方,我就问他,他细细给我解释。从三字经里,我学到不少,比如“能温席,小黄香”这样的故事,如果不是在书里念到,靠现实的经历去学习到这样为父母做的贴心举动,机率太小。所以我上学之后,也开始爱上看书,经常泡在书店,一坐就好久。而哪怕家里其实很拮据,只要我想买的书,我爸都会支持。
爱看书的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现在的我知道,这个习惯的养成,会让我受益一辈子。
念完小学,我顺利考上了市里不错的初中。那是一个半寄宿学校,每周只能周六中午回家,在家住一晚,周日傍晚又要回到学校里上晚自习,开始另一周的学习。也许是因为青春期这个时段和家庭太多的分隔,我整个初中,情绪和状态并不稳定,三年之后,我并没有考上那个学校的高中,如果我要继续念它的高中,我需要交一笔“择校费”。
我很清楚,这笔“择校费”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负担有多重。而我的成绩虽然上不了好高中,但是上城里一般的高中,已经够了,甚至还有奖学金可以拿。在家里,我和我爸说,爸,我就去上那个一般的中学就好,去了我也努力学习,哪里都一样。我爸沉默了很久,说,去你现在的中学报名吧。
在报名之后好一阵,我爸都没有提起我的中考,有一天,他突然说,其实我没有想到你没有考上。而后,再无他言。
这样,我的高中得以继续在原来的学校念。高中三年,也经历过一段很低落的时间,150分的数学和英语,我到了高二,都只能考到六七十,可是我爸从来没有责怪过,他始终选择相信我。而我,在这样的信任和支持下,一天天逐渐清醒,努力。后来,高中也毕业了,我考上了想考的大学。
这一次,我爸把我送我送到了北京,送到了燕园。和以前一样,这是他第一次送我到大学念书,也不会有第二次了。他告诉我,孩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你想要的,爸爸也许已经帮不了你了,以后只有你自己努力了,你要坚强。
之后,我从大学毕业到工作,一路走来,步履不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但是老爸啊,请不要担心,我没有停止前行,也没有停止努力,谢谢您为我做的一切,希望您保养好身体,父亲节快乐!
#坚持原创,只出精品,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关注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