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途中,逢大山,便知此路不通,故山者,止也。”
“水者,险也。”
“上艮下坎,山下有水,遇险而止,这懵懵懂懂,迷茫之时,便是蒙卦。”
“迷蒙,其实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蠢!”
双目似睁未睁,两眼无神
其实蠢啊,并不可怕,蠢而不自知,而固执己见,这才叫无药可救
“只要是个人,生下来就是懵懂无知的,所以到了一定的岁数,就需要启蒙、开蒙
“这叫做童蒙,这是正常的。”
“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什么叫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呢?”
“其含义便是,我看到了你身上的问题,但我不会来求着告诉你,只有你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求到我头上来了,我才会说。”
“也唯有如此,你才会真的信!
“轻而易举得到的,往往不会被人所珍惜。”
“钟不撞不应!主动找出问题,问解决办法!”
“唯有如此,方可去蒙,方可真正的成长。”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你第一次求我,我告诉了你,结果你不信啊,再二再三还来问我,那对不起,我绝对不会再跟你说一个字。”
“因为解决问题的办法,我老早都告诉你了,你自己不信,说一千遍一万遍都没用啊!这已经是渎蒙了,无药可救了哇!”
“对于无药可救的人,易经上说怎么办呢?”
“蒙至极,利用寇!当即伐之!”
“你要是蠢到了极致,我又要培养你,那不好意思,易经说,要打!而且是马上就要打,狠狠的打!”
“把你打醒为止!就这么狠!”
(后面大多是参考别的书后得出的自己的理解,意义版本太多了,有的书真是乱说)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物生必蒙,蒙在物之稚。
亨:这里指事物处在蒙稚时,如果能得到合理的启发,必然会达到亨通的状态。
筮告应该不是指神明,而是指如筮告般庄重的求师。
我觉得这里的利贞不是“通过启蒙教育,可以把愚昧无知的人培养成品质纯正的人,这就是圣人的功业。”
而是“再三渎”的反面,就是说求师之后,别人告诉你怎么做了,利贞,即要一直坚持下去去做正确的事,而不是再三渎,即一而再而三的明知故犯。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我比较倾向刚开始启发蒙,使用犯错的人做反面教材,来正法,用来脱离桎梏,这样以后以之为耻。为什么是脱离桎梏呢?我觉得是知道什么不该做就能不束手束脚,生怕做错了什么,就像随心所欲不逾矩。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象》曰:子克家,刚柔接也。我的理解是,大致意思是说接纳自己的无知是吉,接纳之后才能去弥补,去求知。就像接纳妻子和孩子主管家事,虽然他们可能做的不是很好,但是是可以慢慢提高的,这过程中慢慢成长,所以这种接纳是好的。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象》曰:勿用娶女,行不顺也。这个也有很多版本,我的理解是,不要知错不改,明知故犯,就像不要娶桀骜不驯,看不清形势的女子,那样没什么好处。
六四:困蒙,吝。
《象》曰:困蒙之吝,独远实也。我的理解是,傲慢是距离真理最远的。困于蒙昧,知错不改,明知故犯,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别人的建议完全不听,事实的证明也改变不了他。这样的人会有灾祸啊。
六五:童蒙,吉。
傲慢比无知距真理更遥远。
为什么说童蒙是吉呢,我的理解是蒙很多人都有,毕竟人不是全知全能,要像孩子一样对待蒙,接纳自己的不懂,去学习,去询问,去积极改变。不要自持身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要恼羞成怒,不要逃避,不要死不悔改。
有时候,大人为什么不肯改变呢?除了生理因素 比如神经元等活性没有孩童高,还有就是,大人会觉得承认自己的错误会让人看不起,可能明明知道别人并不会看不起,就像《师说》中说的一样。这样说来,其实大人比孩子更加幼稚。(其实我觉得幼稚是个好词来着,就和童蒙这个词一样。)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象》曰:利用御寇,上下顺也。
教育童蒙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针对蒙童的缺点加以克服,要多调动其自身的力量来克服所犯的错误。
(这点和之前说的狠狠的打不一样诶,可能程度不同吧。蒙至极,利用寇!当即伐之。)
很多书简直乱说,比如说什么妇人女子的,妇人女子其实不单指妇人女子,而是“象”,你要想妇人女子在古代代表了什么。就好像小时候学的杨柳啊,月亮啊,其实不单指它本身的,更多的是指它代表了什么。那些写书的比我都不如呢。
修曦所著,转载注明
如果能帮到人就更好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