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初秋,赴平遥圆了游览四大古城最后一梦并参观第20届国际影展后,孬张与老伴包车奔赴仰慕已久的祁县乔家堡,像刘姥姥进城般如痴若醉来到了巍然耸立260多年的乔家大院。
驻足颇具匠心之高大门楼,凝视拱门前“尊古”影壁下的硕大的金“福”字,遥念幼年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状态毅然“走西口”,靠拉骆驼、当伙计、卖豆腐创下家业的乔家始祖乔贵发,可曾料到后人会秉承衣钵,光耀门楣?!
拱形门洞之乔家,坐西向东,高大的顶楼正中,悬挂着山西巡抚奉慈禧太后旨赠送的“福种琅环”匾额,昭示皇恩润泽于兹。门顶正中一块青石嵌着的“古风”二字,宛若点晴之笔,彰显大宅之古朴与凝重。
于拱门相对的影壁上嵌“如履“,下端的“百寿图”乃乔致庸孙婿、近代著名学者、篆书家常赞春书写。
尤令我眼热的是,黑漆门扇镶嵌着一副清代名臣李鸿章赠送的对联:“子孙贤,族将大;兄弟睦,家之肥”。字里行间凝聚着李中堂祝福,也铭刻着在中堂主人的希冀和追求。
乔家大院的拱门长廊深远,状如甬道,两厢分置南北六个大院:北面从东往西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南面依次为东南院、西南院、新院。大院由四个堂组成,堂下六个院子俱以“第”命名,如:“大夫第”、“中宪第”、“芝兰第”等。而六院合一,兴建高墙与门楼乃乔致庸或后辈大手笔。
左顾右盼,这座全封闭城堡式建筑群,六大院竟有20个小院,房屋多达313间。便痴想,再有闲心之观光客,恐怕也只能穿梭行走、匆匆一瞥。
享誉海内外之豪门乔家,除影视作品喧染,造访者行旅游记多哉,孬张此行只作简读。
在中堂,由乔致庸命名,“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是也。乔致庸乃乔贵发之孙,早年饱读诗书,立志仕途,却因兄长早亡而承继家业重任。谒在中堂,念当家人,理喻其商业和金融字号扩展之奥秘,乃“首重信,次重义,三为利”九字真言足矣。
这个“毋不敬”宅院,乃乔家老太太住所。非礼勿近,非孝勿进,门楣上之告诫,令人肃然。乔致庸治家甚严,其家规为:一不准吸毒,二不准纳妾,三不准虐仆,四不准赌博,五不准冶游,六不准酗酒。
算起来,乔家之兴盛衰落延续了七代:第一代为乔贵发,创建“广盛公”商号;第二代乔全美,将“广盛公”改组为“复盛公”,雄居包头市场;第三代乔致庸,创造了乔家神话,成为山西富商;第五代乔映霞,精明强干,主持乔家以来,家业达到了鼎盛;第六代乔铁民,因外国资本进入和户部成立官商银行,民间票号遭受严重冲击,加之国内军阀混战,“复盛公”包头钱庄、当铺被日军霸占,乔家从此一蹶不振。1950年“公私合营”,乔家与百年“复字号”脱离关系;第七代,乔家名人只有乔燕和,1943年出生在天津乔家大德通票号,后成了昆曲表演艺术家。
光阴荏苒,人去院空。在乔家穿院过厅,绕庭迂回,隔世观光者步履匆匆,难以端详其庭院建筑布局之巧、门楼石雕之奇和护院砖雕之雅。出门后,记住清朝大臣左宗棠为其题赠的一副篆体楹联足矣,联语云:“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孬张摄艺不精,顺便拍了一组照片,悬此算作是造访乔家的一曲清唱,抑或一阙挽歌吧。
(注:“锡嘏”之嘏不念“暇”,而是念“甲”,乃“福”也。“锡”古通“赐”,“锡嘏”非聚财之意,而是“赐福”)。
(注:绳其德,语出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绳为继承延续之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