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种很真实的体验,看见什么事情若是心里产生了负面情绪,那一定是自己看事情的角度出现了偏差,一旦得到修正,负面情绪立刻就会消失。
什么人的言行让我产生了负面情绪,也是同理。
放不下什么事,或是长时间纠结某一件事,其实也是同理。
恐惧、焦虑、挫败感、敌视感等等情绪,皆是同理。
从自己以上的体会中,我逐渐看见一种逻辑,若一个人可以用全方位的角度去看待某一件事物,那么他就可以解除对于这件事物无尽的思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带给自己的烦恼),并从这件事情上得到解脱,类似于我们所说的“释怀”,或是称之为彻底的放下。
所以,思考若不能带给自己新的视角,就是白思考,也称之为:自寻烦恼、想得太多。
也不是什么时间可以让人释怀,是人生阅历的增长,给人带来了新的视角,让人释怀。找到了正确的看法,才得以放下。
我进一步得出一个结论:事物之所以可以从当时的复杂而变成之后的简单,无疑是因为找到了正确的视角,帮助人得出了更接近真相的看法。
我曾经领悟到“一切问题,都是自己的问题。”,而这次这个结论,又一次给自己的领悟,提供了更现实更有力的支撑。
真理之所以会显得空洞,不过是因为缺乏事实,或是联系不上自己的事实,特别是经过对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反省之后所意识到的事实。
在这座大山里,自己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反省自己以往的人生经历,从而获得了更多的看待事物的视角,正是这些新的视角,改变了过去的观念,带来了智慧,从而获得了平静。
平静又会给人带来更多的视角,特别是观察自己,观察在躯体里的这个生命,去聆听到生命内在的声音,并及时地做出回应。一旦看“自己”时也拥有了完整的视角,放下自己就变成了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既然能无我,自然不会再有属于我的情绪。
人生有一件事特别有意义,就是把自己从各种观念和看法之中解放出来,不是不看,而是更完整地去看,像站在宇宙空间站去观察地球那样去看:像科学家观察粒子、原子、中子那样去看;像阳光和风雨同样会滋养一朵花儿那样自然而然地去看。
事物的真相并不为人类的各种观点而存在,人的生命也不是为了要得到怎样高大上的思想和观念而来,这样的认知,才能解除心灵的限制,获得真正的自由。
人生并不是用来寻找答案的,答案不过是生命绽放得到的副产物,再好的答案,也不过只是用来拓宽、加深、丰富、延伸自己生命体验的工具而已。
事实上,正是各种看法和观念,阻碍我们更好地去体验生命,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人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想成为一个思想家,还是一个生活的观察者和体验者;是要成为别人眼里的自己,还是成为自己眼中的自己。若是要真正对自己负责,那只能是比昨天的自己,更会去观察、更能体验到丰富而已。就像一棵树,随时都保持着在环境条件下最好的状态,人类却受困于自己的各种情绪,很少能做到像一棵树这样一年一复的更新和绽放。
我们无法让自己的生命变得纯粹和彻底,皆因为各种观念;我们的一切负面情绪,皆因为事实与观念发生了冲突,在观念的惯性之下,我们无法遇见真实的自己,只是在不断地重复遇见自己陈腐的观念而已。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你们看,一个发明家说出来的话,是不是很像是佛陀说出来的话?
其实,智者通过心灵所能看见的,与科学家通过无数的实验和数据所发现的,会有惊人的相似。科学所揭示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心灵所发现的,仍然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大家都在说同一件事:自然与法则。
当科学家登上一座山峰的时候,常常会发现,早已经有智者坐在那里了。
———《半山文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