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语文教材推荐的名著导读《朝花夕拾》。对于名著导读的教学,我在积极地实践和探究其教学方式和方法。我个人认为,名著导读重在一个“导”字,教师的积极引导会激发学生阅读名家名著的主动性和阅读欲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良好习惯。
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精美的语言文学,更是医治中国人精神灵魂的文化药方。对于鲁迅,大多学生非常熟悉其名,但不一定喜欢,对于鲁迅的作品,多数学生似懂非懂,就更谈不上感兴趣了。所以,推荐《朝花夕拾》,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解读鲁迅的人生及其作品让学生们真正爱上鲁迅,爱上鲁迅的作品。培养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欲望和良好习惯。为了较好地完成目标,很早我曾阅读过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可惜很多地方似懂非懂,课前我又仔细阅读了,可还是一知半解,在自己都如此的情况下,我怎么能让我的学生喜欢上阅读鲁迅的作品呢?在单读文本难以理清头绪时,我想到了网络,想到了阅读其他有关评价鲁迅的文章、视频等资料,从其他人及他的其他作品下手来了解。通过大量阅读让我对鲁迅的人生和人格品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对鲁迅能有更新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摆脱了教材的束缚,取消了预习,采取了从阅读方法下手,从了解鲁迅开始,从资料入手走进《朝花夕拾》。把《朝花夕拾》的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条理清晰地用幻灯平展现给了学生。十篇散文分类整理,如《狗·猫·鼠》和《二十四孝图》由对童年生活的叙述引发开去,抨击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现实人生的丑恶;《阿长与〈山海经〉》、《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是一组自传体性质的散文,既独立成篇,记叙了鲁迅童年的一些片断经历,又具有一定的连续性。选取精彩片段,如回忆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讲述《 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的典型事例,《 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的孝道故事,《父亲的病》中庸医陈莲河给父亲看病的经历和《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求学的经历等,以解读作品的思想内容和鲁迅的人生为双线,使学生对鲁迅的童年、少年到青年时代的生命轨迹有清晰的认识。让学生在精美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与崇高的民族魂。我还把《朝花夕拾》中出现的与鲁迅密切相关的四个主要人物整理出来,分别是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简述他们。让学生真正把鲁迅先生当“人”看,而不是当“神”看。
课上通过向学生介绍了鲁迅的家及他的经历,提升学生兴趣。课后用大屏幕展示鲁迅的遗像并配上哀转的音乐,与些同时,向学生讲解了鲁迅病重的情形及其在《野草》题辞中对待死亡的看法,并宣读鲁迅在杂文《死》中所留下的遗言。最后用鲁迅对工作和死亡的一段论述作为结束语,以此激励学生向一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学习!学生们沉浸在了哀转的音乐声中,更大程度地被鲁迅的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此外,还采取了做题的方式,增进学生对十篇散文的了解,题型多变,内容不变,使得学生在未走进文本,已经对内容略知一二。最后画面定格在鲁迅亲手绘制的《朝花夕拾》的插图上,引领学生走进鲁迅,走进文本。
当然,每节课都会有遗憾,因为时间有限,所以课上对有些文章的介绍还倍感时间仓促,只能是肤浅地了解。但只要学生能真正爱鲁迅,爱鲁迅作品,想必他们定会用一生来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