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喻,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引出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或者先否定喻体,再引出本体,以达到突出形象、深化内容的目的。互喻在文中成双成对地出现,迂回设喻、曲折有致,有回环的特点,所以能产生一种回味无穷的意境,使表达内容更富有形象性和哲理性。
比喻与回喻的差别就在一个回字,回喻是两种事物相喻,是“A,不是A,是B”的一种崭新的比喻类型,它以“肯定———否定———肯定”相交错的形式构拟而成,具有“本体+否定中介+喻体”和“喻体+否定中介+本体”两种基本类型。其修辞特点是尺水兴波,修辞功能是升华物象。而比喻只存在一种比作另一种。
(1)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明星和街灯,将前者比做后者,反之亦可。由街灯想到明星又想到街灯,天地相接融为一体,采用比喻修辞,互换本体喻体,这就叫回喻。驰骋着丰富的想象力,洋溢着热情的赞颂和美好的追求,充满着浪漫的激情。既描绘出了迷人的夜景,又暗示了对光明的追求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2)那时候,矿洞里发出可怕的响声,像打雷一样,不,比打雷还可怕。(《煤的对话》)【这是一种迂回曲折的比喻,它在提出喻体“打雷”之后,再否定喻体,最后又提出喻体。经过肯定、否定、再否定,加强了比喻的鲜明性。】
(3)老师用温柔的大手拉着我的小手,久久地没有松开。我知道老师是在期待我的回答,我的誓言,我的进步。这,是一股暖流注入了我的心田!不,是一场春雨洒得我昂起了头。【这样平起肯定,陡然一抑又否定,又突起一场肯定,回环跌宕,使抒情淋漓尽致。】
(4)在正对面的山腰中,有一大块白云,慢慢的浮动,仔细一看,那不是云,而是羊群。(杜宣《井冈山散记》)【先拿“白云”比喻本体,接着将其否定,引出本体“羊群”。这种比喻,延宕起伏,别致有趣。人们既不会产生错觉,把“羊群”误认为是“白云”,又觉得“羊群”确实像在山腰中慢慢浮动的一块白云,颇具诗意。】
(5)荒野里偶尔能看见一种树,树枝上密密麻麻挂满果实。那不是果实,都是鸟巢。这种鸟非洲人叫做黑头织鸟,织的巢像口袋一样,挂在树枝上。(杨朔《生命泉》)【“果实”与“鸟巢”虽不同,却相似;虽相似,却不同。不仅形象地描绘了鸟巢,而且生动地表达了感受景物的特殊情味在似与不是中透露出来,曲折而感人。】
(6)邱家瑜说:“喂,吕小钢,你带条尾巴去干吗呀?”我悄悄地说:“你别多嘴!她不是什么尾巴,她是我的妹妹。”(任大星《吕小刚和她的妹妹》)【邱用“尾巴”喻吕小刚之妹,吕将其否定,说明是自己的妹妹。肯定否定中人物的不同感情和心理得到生动的表达。】
(7)半山一片云,遮住邙山身。猛听咩咩叫,原是羊一群。(河南民歌《白云》)【先说出喻体“一片云”,再用“原”表示转折,并引出本体“羊一群”,形式上没有用否定词,但隐含着否定喻体的意思,因而也应看作回喻。这种迂回设喻的方法,虽然将喻体予以否定,但仍有突出本体的作用。】
(8)站在高山向西看,一条白带绕丛山,不是带,原是新开公路上岭来。……站在高山往西瞧,朵朵白云山上飘,不是云,原是钻井工房搭山顶。……站在高山往下望,井场流水翻黑浪,不是水,原是原油出闸展翅飞。(青海民歌《站在高山上》)【回喻实际上是明喻或暗喻与排除修辞相结合的语言形式。因而具有“排除”与“比喻”的双重修辞作用。三个段落围绕着公路、工房、原油设喻,又以排除的形式肯定——否定,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公路、工房、原油,而且热情地歌颂了石油工人伟大的创造精神和丰硕成果。形象逼真,重点突出,强化语气,迂回曲折。】
(9)我的心呵在疼痛,莫扎特铜像前的喷泉,所喷射的不是水花,而是奥地利人民的眼泪。(艾青《维也纳》)【否定本体“水花”,肯定喻体“眼泪”,是回喻的另一种形式,从表达效果上讲,“眼泪”的含义要比“水花”深刻、含蓄,更能深刻揭示战争给奥地利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诗意也正是在回喻形式中体现出来的。】
(10)海鸥般的白浪,高歌阔步冲向前;白浪般的海鸥,振翅腾空向云天;朝阳般的红旗,抖擞精神飘展在高巅;红旗般的朝阳,排云拨雾飞身大海间。(郭小川《战台风》)【互喻是喻体本体互换位置,彼此相喻形成两个比喻句,产生出一种回环咏叹的艺术效果。此句中有两个互喻句,第一句,先以“海鸥”喻“白浪”,落笔在“高歌”和“冲”上;又以“白浪”喻“海鸥”,取其翻卷腾云的气势。这样,白浪与海鸥便融为一体,成为海的灵魂,一幅有声有色,气势壮阔的海之图也就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二句,先以“朝阳”喻“红旗”,突现其喷薄欲出,生机勃勃;又以“红旗”喻“朝阳”,鲜红的颜色会给人前进的力量。红旗朝阳互为映衬,热烈而又雄壮,人物虽未出现,但劳动人民的伟大和自豪,早已融化在这壮美的景色之中,并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11)塞虏乘秋下,天兵出汉家。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玉关殊未入,少妇莫长嗟。(李白《塞下曲》)【第三联以“月”和“弓”、“霜”和“剑”互为比喻。这月是月芽儿,和弓形相似可以理解为以月形比喻弓形,也可以理解为以弓形比喻月形;霜是白花花的,和剑上的白光寒气相似,可以理解为以霜花比喻剑色,也可理解为以剑色比喻霜花。实景虚用,增加了诗的意趣。这种巧妙的设喻,在我国古典诗词修辞中独具特色,是一种特殊而罕见的互喻形式,字面上不呈现出回环往复的形式,其中的相互设喻关系全凭读者意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