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下班途中,习惯性打开梁文道的《八分》音频,久而久之听到他的声音竟有一些安慰。特别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喜欢放着他的音频,好似有一个人在旁一样。在问题面前,我习惯向内看,把自己封闭起来消化和解决问题。其实,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完全感同身受的人,或许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存在,但还是不可阻挡想要与人倾诉,这会不会也是一种本能?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书籍给了我无数的慰藉和精神食粮,甚至陪伴我走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很奇怪居然不是一个人。书籍在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我在此之前多次提及,现在的我之所以还能感受人生的乐趣和充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书中找到了志同道合和心中净土。我敢说就算经历了再多,我仍然是一个无比纯粹的人,一个有着理想和美好向往的人。很多人因为生活的摧残而变得俗不可耐,聊上两句你便很想走人,我并非瞧不起这些人,只能说我们不是同一类人。
喜欢梁文道,除了他的渊博,更多是他思想的宽度和包容度,他的言语中透露了对个人自由的崇尚,但又很谦卑。我想一个最好的朋友,不是激励你努力向上,争做人上人的人,而是告诉你,你我都很普通,但又如何,你有属于自己的光,你可以朝着你喜欢的方向前进,无需有负担。虽然梁文道没有讲出这句话,但我依然觉得这是他所想。从他身上我看到,每个人一路走来都经历过摇摆和自我怀疑,人之为人归根结底都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而那些真正摆脱外界束缚的人就是最后能安然做自己的人,唯有如此才能发挥每个人的独特性。
话说回来,为什么书籍可以为你的困惑提供答案和出路的时候,我们却还是希望可以有一个彼此信任的人来倾听呢?而能够让你内心毫无负担地倾诉的人实在不多,如果我们彼此建立的关系没有到一定程度,我甚至会担心对方会不会不耐烦之类的问题,这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倾诉欲望。我使劲在脑海里摸索,这样的人有几个。答案却出乎我的意料。其实这样的人不用很多,有一个已是人生之幸。听多了同事与所谓的“男闺蜜”之间的话题,时不时透露出来的细节,已然藏不住背后真实的关系。看在眼里,不说破,不好奇,不询问,这或许是她毫不避讳跟我讲的原因吧。反而是我,想到她曾被人恶意举报,应该深知人心深不可测,能够如此信任我,确定我不是那样的人呢?想到这,我突然眼泛泪光。我听道长(梁文道)开解一个被囚禁的犯人时说的那番话时,内心也是涌现一股热流,很是感动。世界上永远存在一些不会被恶意改变的善良之人,他们不是不会那些所谓的招数,只是不愿意这么做而已。
喜欢梁文道的那句开场白“不保证成功,不一定有用,知识只是点亮世界的灵光。”很多矛盾因功利而生,很多心结也是因为功利。如果我们选择的路本身就与他们不同,那我们就不在一个战场上。其实我们控制和改变不了任何事情,但我们可以选择以哪种态度去面对。就像爱情,你以为你看到了全部的他,但或许这只是他呈现的一部分,而真相是你无法接受的。在跟朋友的聊天中,时常感觉是我的走的太偏太远,还是他们仍陷在世俗的藩篱之中,为金钱发愁,追逐名利。我问他们现在会对一个人好吗,他们嗤之以鼻,像是不该在这个年纪问他们这些问题。我看到一种执念,对金钱和世俗所谓成功的执念,他说自己穷怕了,而事实上那并不叫做穷。我才明白我们对穷的定义原本就不同,我认为的穷是内心的匮乏,一个没有能力感受世间温度的人是贫穷的。我也努力追求物质上的富足,但在炽热的生命的感悟面前,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这是我实实在在感受到的。
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是用最大的热情拓宽自己感受生命存在的能力,就像刚投生到世上的婴儿对生命的一切充满好奇,就像明天就要死去一般用尽全力去感受每一天。我越发明白于我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我便不想再跟任何争论所谓的要走的路,在假设的情况下,我非常清楚自己的去向,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爱与被爱,它无关生存,却关乎我所认为的价值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