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假如真有时光机》后,这是看村上春树的第二本书。

看完了书,对春上村树又进一步地认识。他是一个,怎么说呢,他是一个有才、有个性、幸运的人,像这样品质的人很多,但是像他这样有个比较可怕的特点的人不多。他是一个四十年笔耕不停的人,每天写五六个小时从不停歇过一天;每天跑步锻炼三十多年的人,无论风雨飘摇的什么天气情况,从不找借口偷懒。可怕不?有几个人可以有?
大家都听说一万小时的理论。假如村上春树每天写五六小时,十年下来就是一万小时的专家水平,那么四个十年是什么呢?四十年就是顶级专家水平,高不可攀了吧!打个比方,假如十年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那个四十年应该是到了月亮的高度吧。迄今为止,有多少人到过月球呢?
有人说,写作跟弹琴怎么能一样呢?多数人认为一万小时理论针对弹琴那还差不多,写作和画画还是需要点天赋和水平的,苦练不太可能成为作家与画家吧?没有天赋,光靠时间的拉长怎么能写得出脍炙人口传唱天下的文章? 怎么画出惊为天人的大作呢?谁也不可否认巴尔扎克和达芬奇的天赋吧。
这个我不想在这里辩论。
不过,春上村树是个幸运的人。他很早放弃上大学,放弃朝九晚五、死沉沉的上班生活,他早早结了婚,开了小店维持生计,平时搞爵士乐队,看看板球比赛,生活虽然清贫,但是时间自己说了算,也不错。有一天看球赛的时候,他突然脑中闪现,说不定我可以写小说为生,然后他就开始写了。
他写的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就获了新人奖。不得不说,他是有天赋的,并且幸运的。这样的获奖无疑是个大大的肯定与认可,也大大刺激了作者坚持的信心。如果投稿一直不被采用,有多少人会坚持一年,两年,三五年? 前仆后继的作家画家不都是因为困苦,不能出名,作品被当作垃圾,最后郁闷放弃了当时的理想了吗?太多太多的怀才不遇的人了。
所以,春上村树是个幸运的人。也许是因为他前面十几年的辛苦劳作,音乐创作,以及大量阅读,还有他不是个按照大多数人过人生的人。他突然迸发了写作意念,他的生活经验,大量经典书籍的熏陶,正好适合了当时的读者,这些条件缺一不可,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吧。
读一本书,有时候就是要获取点有用的信息。如果前面讲得他的意志力让我佩服之外,还有两个事情我比较认可,或者跟我的观念是一致的。
一是大量阅读。村上书中提到很多作家,有一些我是不知道,但是卡夫卡,普鲁斯特是我熟悉的。作者说:
【摘自书】我二十几岁的时候从早到晚都在干体力活,每天都忙着还债。一想起当年的往事,唯一的印象就是真干了不少活儿啊。我想,大家的二十多岁都过得比我快乐吧。对我而言,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经济上,几乎都没有余裕去“享受青春岁月”。但即便在那时,只要一有空暇,我就捧卷阅读。不管工作多么繁忙、生活多么艰辛,读书和听音乐对我来说始终是极大的喜悦。唯独这份喜悦任谁都夺不走。
二是作者对学习的思考。作者上高中的时候,就会读英语原版,我想正是1965-1970的时候,他反对死背单词,认为很多题做了也大多数没有用。当年,哪怕四五十年后的今天,还是这样,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拿高分数,可是,分数拿了之后又如何呢?接下来做什么呢?有多少人思考这个问题了?有多少初中生,高中生可以读完原版的《傲慢与偏见》《飘》《简爱》,更不用说《悲惨世界》《百年孤独》呢?
春上村树觉得自己天生对分数,对排名不感兴趣,也不跟其他同学攀比,他觉得不必要非要在学校读书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不仅读了大量的书,而且还翻译外国英文书籍。翻译这个工作,英语不好,文笔不好,怎么做得来呢?可见他自学英语的水平就很高。因为有了语言的功底,他后来在日本被排斥远走他乡的时候,英语帮了他大忙。他去美国新泽西,波士顿居住了很长时间,在欧洲冰岛,挪威旅游,才有了后来的《假如真有时光机》《挪威的森林》,才有了后来他的书籍被美国出版社认可,从而打开美国,欧洲市场,再是日本国内市场。
如果他不会英语,不能跟美国经纪人,印刷社,跟翻译人员,跟纽约客交流、交际,我想春上村树的作品还要等上几年才能够这么快被印刷,被宣传,甚至家喻户晓。
可见,他不用上大学,或者不用正襟危坐地跟同龄人坐在教室里一起读书,他一样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因为他是善于思考,不为了分数读书的人。
后来他不约稿写作,不因预约稿费被追着跑,不接受拜访,不上电视,坚持亲自给读者写回信,不在乎是否获芥川龙之介奖,诺贝尔奖,写作完全是因为自己要写,喜欢写,这些方面,无一不在说,村上春树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必要时有点傲的人。
越是谦卑,越被攻击,不如傲一点,距离远一点。
【摘自原书】因为我相信:“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做证。”而且世上也有一些东西,唯独时间才能证明。假如胸中没有这份自信,就算我再怎么厚脸皮,也会有垂头丧气的时候。不过,只要手上有“已尽人事,已竭所能”之感,那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剩下的事儿交给时间之手就行。郑重谨慎、礼貌周全地善待时间,就是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像对待女性一般。
我读此书,虽然没有如饥似渴,但是我想,作者也不希望读者如此,这本书就像他在回答记者问,或者更像自言自语,回答“我为什么写作”,“我在写作的路上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平淡自如。如此,我意识到,我会一本一本看他的书,就像他这个人,平静,坚忍,坦荡,自然。
期待拜读下一部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