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我们常听有人说“呃,比预定时间又延迟了很久,没办法,完美主义,我有强迫症。”
生活中,商场购物也常听到“就是觉得喜欢,的确不是必需品,算了还是买回去,心里踏实,万一想穿呢?这样更有安全感。”
你看,诸如“强迫症、安全感…这类心理学词汇我们生活中听到了越来越多,那么这些所谓心理学名词背后在提醒我们的是什么。
那么我们要如何看待日益需要的“心理营养”呢?
“心理营养”这个名词的概念是著名心理学家、亲子关系教育专家林文采博士提出的。
“如同种子一样,生命原本就在其中,但是如果没有阳光、空气和水,藏在其中的生命无法展开!人类也一样,我们的生命有无穷的能力,但是没有生理营养,水、食物~身体就不会健康;没有心理营养,心理的巨大能量就无法实现。”
她在接触家庭教育至今,累积大量的个案时发现,专注处理孩子的“偏差行为”无效“,你往往处理好孩子的一个偏差行为时,过不了多久,另一个偏差行为又跟着开始出现。”比如,咬手指咬到红肿、喜欢用打人的方式打招呼~根本之道在于:给孩子充足的心理营养。要先处理好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一旦孩子和他的“重要他人”的关系得到改善,父母学会给孩子注入心理营养,那么这个孩子的行为就会慢慢好起来,孩子会变得更有朝气,更快乐,目标也更明确。
亲子关系如此重要,那么作为孩子或我们,到底想要从父母身上得到什么?
林文采博士的“心理营养”推出后,1000多个孩子的转变,足以证明这个理论的实用性。
幼年时期的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营养,在其后的一生中都会不断寻觅,并会为此诱发各种状况,直到找回缺失的心理营养。
营养一:无条件的接纳。
营养二: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营养三:安全感。
营养四:肯定、赞美、认同。
营养五:学习、认知、模范。
这五大心理营养是孩子一生的基础代码。刚出生不久,有人无条件地接纳他,让他认为自己最重要;接下来安全感使他能够独立,然后得到肯定、认同、赞美;等到六、七岁给孩子树立好的行为模范。如果孩子能够拥有这些心理营养,那么他在未来的生活中,就会自己去选择,去学习其它生活中所需要的技能和能力。未来,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都取决于孩子在7岁前是否得到了充足的心理营养。如果没有,那么孩子就会耗费大量的生命力去寻找,比如说过分在意他人的赞美、肯定,因此就不能展现那个年龄段最好的生命力。
“心理营养”能早开始最好。但如果没有一开始给孩子,那也不存在晚的问题,只要父母意识到,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林文采博士所讲的7岁前,是指孩子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最渴求的心理营养。实际上这五大心理营养,在成长阶段,孩子都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
先写到这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