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卡卡读书”,今天我们要解读的这本书是俄罗斯作家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
这本书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们就不卖关子,直接进入主题。《奇特的一生》是一本纪传体散文,主要记录了前苏联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传奇的一生。
但这本书与一般人物传记不同——一般人物传记都是以时间为轴记录人物的整个生平,而《奇特的一生》却以一个时间管理方法“时间统计法”为核心,碎片化的记录了柳比歇夫的人生。
为什么作者要这么写呢?可能是时间统计法最能代表柳比歇夫这个人。
首先,柳比歇夫一生发表过近70部学术著作,研究范围包括植物学、遗传学、昆虫学、哲学等多个领域,可谓博大精深。他之所以能做出这么多成就,主要归功于“时间统计法”。
其次,柳比歇夫用了几十年时间统计法,用作者的话来说,时间统计法已经成为了柳比歇夫的“骨架”,不但保证了他最高的效率和最旺盛的精力,还给他个人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力量。
所以,今天我们从时间统计法入手,看看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1
所谓“时间统计法”,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就是精确记录实际工作的时间,定时结算(总结)和分析,以此来提高时间利用的效率。
时间统计法有两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记录的时间是指记录工作的纯时间,而不是毛时间。
什么是纯时间和毛时间呢?举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你计划读书1小时,但读书时一会刷个微信,一会去趟厕所,很快闹铃响了,你看似读了1个小时书,其实真正读书的时间大概只有40分钟。1小时,就是毛时间,40分钟,就是纯时间——有些时间在不知不觉之间溜掉了。
所以,纯时间就是只投入到工作上的时间,不刷微信、不聊天、不干任何不相干事情的时间。大家不要对纯时间过分乐观,柳比歇夫每天的预算是10个小时的纯时间,实际上完成7-8个小时,这他就很满意了。
第二个原则,用去的时间应该与从事的工作相称。
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尽量把时间用在最重要的工作上。
以柳比歇夫为例,写作和读书,这些符合人生目标的工作(他的人生目标是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是他的最重要的工作,这类工作应尽量占用更多的时间。
而一些事物类工作,和人生目标没什么关系,但又不能不做的,尽量少用一些时间。
明白上面两个基本原则后,我们就可以定时分析时间记录,来剖析自己对时间的使用效率,纯工作时间是多少,最重要的工作占了多少时间,自己是不是尽可能地利用了时间,有没有还可以改善的地方,能不能进一步提高效率,等等。
此外,我们还能找到平时注意不到的时间空白点,更充分地利用时间。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利用不了的时间,所有时间一视同仁,1小时的时间和1分钟的时间一样宝贵。
长期坚持对时间的统计和分析,就能精确地掌控时间。以柳比歇夫为例,他每次做完总结后,会制定下一天、一周、一月、一年的计划。
因为他对自己多长时间能写完一篇文章,多长时间能读完一本书有着精准的统计,所以做起计划来很靠谱,比如他的年计划,计划和最终完成误差只有1%。
所以,时间统计法是一个不错的时间管理方法。
统计像时间之网,用细密的网眼抓住变幻无常、老想溜掉的时间,抓住难以觉察、不知去向的时间。而结算(总结)就是时间之镜,不断照出自我,是不是有毅力,是不是有决心,是不是够细心。
2
如果我们认真琢磨一下就会发现,时间统计法除了是一种时间管理方法,它还代表着一种生活态度:如何让人生更有意义。
我们经常说,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不多一分,不少一秒。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时间是刚性的,总量是不变的。
时间的总量不能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统计法精确管理时间,提高时间的质。
什么是时间的质呢?简单说,就是用时间来做了什么。做符合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时间的质就高;做不符合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时间的质就低。
举个例子,柳比歇夫坐有轨电车时,要带好几本不同的书,有座位时,能写字时,他要看一种书,比如需要演算的数学书;没有座位只能站着,一只手要抓扶手,他就看一些不需要动笔的小说之类。
但不管演算数学还是看小说,读书都比看着窗外发呆更有意义。
我们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在坐车时或者排队时,看一会儿电子书,你就会觉得比刷微信更有意义。
《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有一句台词,听起来很固执很可笑,却道出了“时间的质”的真谛。别人找他打牌,许三多说:“我不打牌,打牌没意义。”
别人觉得许三多傻,可他其实比谁都聪明。他知道自人生的目标,并利用一切时间,一切可能,来追寻人生的意义。
所以后来连长才说许三多:“他每做一件小事儿的时候都像救命稻草一样抓着,有一天我一看,嚯,好家伙!他抱着的是已经让我仰望的参天大树了。”
充分利用时间做符合自己人生目标的事情,就是提高了时间的质;时间的质越高,你的人生就越有意义。
3
回到柳比歇夫身上。长期使用时间统计法,让柳比歇夫准确把握了时间的质,始终过着高度有意义的生活。
他的目标如此明确,工作如此繁忙,让他忽视了很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欲望。他不追求豪宅和汽车,不追求头衔和名誉,甚至不在乎作品是否必须出版。他只是工作,读书,写作,在通往人生目标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当然这并不是说柳比歇夫没有功名心,他也有功名心,但他在乎的不是别人对自己如何评价,是不是教授,有没有豪宅,出版了多少作品;他在乎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他拿着秒表监视自己,审判自己,是不是充分利用好了每一分钟。
换句话说,柳比歇夫的目标不是为了让别人欣赏,而是自我超越。
说到这儿,或许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探讨一下什么是真正的成功。
如果说,以结果论成功,那柳比歇夫失败了。这个倒霉蛋的目标“生物自然分类法”实在太大,结果活了82岁也没完成。
但如果说,成功应该建立在“成长型思维”上,是一个不断地自我优化的过程,或者用大家都熟悉的一个词,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过程,那柳比歇夫实在太成功了。
他是个幸运儿,他找到了一种方法,把自己生命中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个人成长上。
所以,到底什么是成功?成功真的一定要做出丰功伟绩么?
检讨一下“结果论”的成功,你会发现,追求一个特定目标,不仅仅需要个人努力,还要受各种复杂的内在的、外在的因素的影响。
以柳比歇夫为例,再多活那么几年,在长寿一点点,终生的目标就可能实现了。所以一个人想实现“结果论”的成功,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运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成长论”的成功就不同了,它强调向目标努力,但更强调个人成长,成功是为了追求自我超越,而不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标。
从这个角度来说,时间统计法是成长型思维者的好工具。它让我们无须仰望巨人,而是目向前方,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每一步。
只要肯努力,就算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你也能过很好的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