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第四变
责任田执照
这一讲,有意思极了。开始听课听到这里,我就反复反复听了好多遍。
到今天72讲进行了一半,前两章也已完成,昨天老师答疑,今天开始休课一周。
我还是听了三天,每天起码听一遍,今天下午才觉得似乎能体会到这一讲的核心。包括老师也会说,在整部经典中这一讲也是核心,另外的部分,都是这一讲的注解。
可是到底瑜伽经要解决什么问题呢?心,不波动是不可能的啊!约束波动,安住本性,太抽象了吧。认同还是不认同,怎么样是认同,怎么就叫不认同……我的脑袋要冒烟的节奏。
老师没有特别的明确的一句回答。倒是讲了不少故事。每个故事都很引人入胜,可能都会给大家许多启发,也许这正是老师的用意吧。大家自会在诸多启发中发现自己的答案。
那么,我的答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为何如此熟悉,貌似思索过,貌似读到过其它答案,貌似作为一位高校计算机教师,到发展出幼儿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兼职工作角色,似乎就是被这个问题和答案推动过来的。
终于在今天,甜美午睡后带着任务,听着王老师的1.4的十几分钟讲课,我开始了散步。这还真是一种有效率的美好享受过程。
阳光很好风很大。我想可以短些逗留,给园子里的小菜苗小葱浇了点水十来分钟就往回走吧。刚刚返程不一会,就看到大风中的红旗飘动。记不清那会儿课程讲到什么内容了,心中一下就想到了,那个“风吹幡动”的经典禅宗公案。
风动还是幡动,会引发争论不休。而一种不随之波动的稳定的心的映照,也看到这一切却没有加入争论,并通过表达这份映照可以让争论者止息争论。
也许进一步的,假设不远处正晾晒着面粉,这个可以讲出“心动”的人,是最可能即刻起身去收起面粉的人。他记得自己的职责。不会因为风大就忘掉自己的职责。
走过物业楼下的一段廊道,也告别了这段廊道两端的两面旗子。来了一阵强风。我捂紧围巾,扭头向左,避开风口。老师的第四讲的音频,仍然进行着。到了一处小坡,一步一步向上走,我又想到了一段“寂静法师”写给孩子们的故事。说老天会给每个人一间破房,和一片空地。这个房子,就是我们的身体,这个空地就是我们的心田。
老师在第四讲中说,生活就是一个大教练,在教训和灾难面前或许,人会成长吧。什么是成长呢?
身体的感官愉悦,不能改变身体脆弱的事实。这身体房子多么不堪一击。大到台风地震饥荒,小到新冠虫蛀癌变,相信自己身边总有挂记的亲友甚至自己身上曾经甚至就正在在发生这样的故事。
相对于老天给的“破房子”,另外一个“空地”我们还是可以多去看看,因为那里“空啊”有空间和可能性。因为那里有土壤、因为那里可以安放我们的努力、因为那里可以让行动转化成果实。虽然空地的收成只能部分地抵御房子可能经受的诸多挑战,然而少胜于无,不是吗?
我们永远记得在大地之上,我们可以行走可以行动可以耕种心田。这个不仅是一份赐予一份自由,更是一份责任。帕坦伽利没有那么直接做要求,可是捧起了《瑜伽经》的双手是连着心的,读着《瑜伽经》的双眼是连着心的,自己的心想必是知道的吧。我们主动的学习行动,都是一个对于心田的管理责任的认领吧。
当打开《瑜伽经》,即是正式打开了这份“心田管理责任田执照”,并且这一份不仅仅是一个“责任田执照”那么简单,后面更有内容详实的附录,包括,管理攻略和实施指南,即有成果展示又有梯度指引,可以发展力量甚至达成生命解脱。
如果发现这个附录太麻烦,目标太高级,根本做不到,感慨“好难啊”,望而生畏了,也很正常。那么请想想那个不禁风雨的破房,和那片一向抽风式管理中的空地,我想我可以心甘情愿地耐心满满地去尝试了。
从不认识到能够分辨杂草还是幼苗,从水肥供给失当到能够适宜地照料幼苗。
我愿精进,期待能越来越精熟于心田的管理。我要珍惜,来自这个尽管破却给了我所有庇护的房子。我想祈祷,心田的收成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甚至也可以分享给有缘分朋友。
我愿意接受这个责任田的执照。对了,还有附录。
齐齐哈尔37年未见的大雪中,带着雪帽子的春花。突然来自我同学的朋友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