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蝸牛讀書俱樂部邀請我去做了壹期分享,去是去了,說也說了,便關於讀書的事述以文字,有失言處,亦望指正,當不勝感激。
讀書好
我在這裡說的讀書好,亦不似“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那般高高在上,本就一極簡單的問題,本不就那般高論。我認為此是讀書的第一個階段,凡事都有個從簡到繁之過程,讀書亦然。爾這裡說的讀書好,簡單到你認為讀書是好的,便堅持下去,我們雖不說讀書人應以“匡扶天下為己任”的話,但單就自己而言,你認為讀書這個事是好的,便日復一日地堅持了去,有如夫子贊顏回“吾見其進未見其止”的“止”,讀書的事一便開始,就不願止的吧。
好讀書
到得這個階段,讀書的事亦如“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的“好”一般,即成為你生活一部分,讀書的事亦是如此不肯舍你而去。若是半夜方醒,纔曉得讀書一事定是拉了去,曾文正公有說“醒即起”的話,我亦效仿,便起床了讀書,在之前的讀書日誌上亦能看得“作於寅時”的字樣。
當然,有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於這個讀書階段亦是經常性的毛病,有時便強作記憶,一些難懂之處便手抄了來,過些時日再翻開看看,亦曉得自己在這方面的學問到底有無長進之處,有些時候竟是常看常新的。人常說“貴在有恆”的話,這階段之讀書是“恆”的最大量化,但讀書一事惟是“有恆”纔是恆法,舍此,別無他法。
讀好書
經得以上兩個階段後,讀書亦愈發挑剔,記得開始讀書時,不喜讀厚一點的書,想必還是缺少了耐性之故。起初時,喜歡讀外國作家的書,說到底亦還是年輕氣盛,難免會有虛榮心,到底不明白讀書是為何事,亦不曉得文化之間的差異。讀書愈是多了,纔知外國作家的作品到底還是不能站在我們自己文化的角度上思考問題,有時看得他們的作品有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之感,只知其表,但不知其裡,我們有說“半本論語可以治天下”的話,想必,外國的作品裡還未敢有此意的作品的吧。雖外國的作品包羅萬象、萬物,但到底不如中國典籍來的明確,因它直指“道”──天地人三才之道。當然,中國之文化亦是歷經數千年之發展變化,如何從浩如煙海的典籍裡選得適合自己讀的好書,好似“憑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愚以為先得曉得中國文化之元精神,這樣讀典籍亦覺是“知其一,更知其二”。如不然,讀起來亦覺困難,繼而便是“知難而退”,但可曉得,中國文化說困難亦看得不好似困難,更覺是另一番修行。如,《易》之蹇卦,為六十四卦裡面至難的卦之一,爾其《象》曰:“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雖你遇著困難,但同時告知你走出困難的方法。因我們的文化有說“物極必反”的話,愈是困難亦是機會愈多之時,所以告知你要“反身修德”,之所以遇得困難,想必是你的德行不夠的緣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