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本书,看了张德芬老师和武志红老师为这本书写的序言,有一股清新淡雅的气息向我袭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重生的感觉。
这本书一共分为5章,分别从觉察、态度、关系、内在、外在5个方面去为我们深刻的剖析母婴关系。因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
今天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第一章:遇见内在的婴儿。
作者在书中用到了很多心理学术语,加上他的语气让我确定这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书。
下面是我的一些感悟分享。
感悟一 看到心魔,面对它
张德芬老师在序言中提到的“心魔”二字,简直太精妙了!因为在伴随着上一本书做自我疗愈时,我曾经多次看到过我的心魔。这些心魔也多次出来作怪,让我常常感到无力、焦虑和恐惧。
张德芬老师说:“所有的心魔都是儿时种下的。”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些心魔,这些心魔不断在暗箱操作,操纵着我们的人生。现在我明白了,我们的自我疗愈其实就是看到这些心魔,搞定它们。
所以这本书从我们还没有记事起的婴儿期讲起,让我们看到那段看似不重要,但却左右着我们一生的时期都住进了哪些心魔。
感悟二 婴儿时的无条件满足奠定了一生信任和安全的基础
我们的专业课上讲到0~18岁孩子需要的六大心理营养,有三个都在3岁之前,可见0~3岁是何等的重要。
读这本书,让我无数次回忆我的小时候,也无数次回忆儿子小时候,其实就是想通过这些依据,看一看我们是否有缺失。
此刻,我的爱人就坐在我旁边的茶几上喝着香飘飘,他最近每天喝一到两杯,他问我把他的橘子粉藏哪里了?我说:“在了,你少喝点甜的吧。”他说:“小时候没有喝够嘛!”呵呵!瞧见没,身边就有一个小时候没被满足的孩子。
记得有一次儿子和我探讨“虚荣心”,那是因为我给他买了一部新手机。
儿子说:“可算满足了我的一次虚荣心。”
我问他:“什么是虚荣心?”
儿子说:“妈,你不知道,像你这种小时候什么都不缺的孩子,姥姥姥爷又那么爱你,所以你对物质的需求就很少。你看爸爸,小时候爷爷奶奶不会爱他,他就缺了很多,你看他挣钱以后就想买名牌衣服,其实是在满足他小时候心里缺的部分,我觉得这就是虚荣心。”
哇!我儿子是天才啊!
是的,有时候物质确实能让我们满足一时,但真正满足的还得是安全和信任的感觉。
就像前几天,我要求儿子做家务,他和我是对抗的。后来我觉察到我的表达里只有事儿没有人,所以我开始和儿子温柔的说话,又开始要抱抱,不再提做家务的事儿,反而在我忙的时候,他会适时的伸出手来!我知道是儿子感受到了我对他的爱!
关于我小时候的缺失和儿子的缺失,我相信,跟着李雪老师不断探索,会更加了解的!
感悟三 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在儿子婴儿期时,我也曾经尝试过定时哺乳,不要总是抱孩子等等,今天看来这样做是在严重忽略孩子的需求。
因为我发现一个现象,儿子想要什么东西就想快点要到。
记得儿子四五岁的时候,肚子一饿就想立刻吃到东西。有一次我问他为什么?孩子说怕他不吃东西就会饿死。那个时候我理解孩子开始有死亡的概念了。现在想来,可能也因为我没有在婴儿期给到孩子及时满足,让他在需要时生出一种恐惧感来,而那种恐惧感恰恰是他在婴儿期未被满足时候的感受。
太可怕了!
在孩子稍大一些之后,我也想训练他延迟满足的能力,但是发现孩子会有很多焦虑,而不是淡定的等待。现在我知道了,原来这都是因为在婴儿期没有及时满足,没有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导致的。
我突然想到前几天我想让儿子做点家务,儿子不愿意,和我顶了几句,我就觉察自己心里很不舒服,焦虑他不了解我的用意的同时又有点委屈。
我为什么会那样呢?儿子说的也不是全是错的。
现在明白了,我小时候就被大家称为乖乖女。因为妈妈曾经说过,我刚刚坐住的时候,害怕我到处乱爬,就把我放在窗沿上让我坐着,说我可乖了,不哭不闹,能坐好长时间。现在想想,我的妈妈呀,我哭的时候你不理我,那我还哭干嘛?委屈害怕也不敢哭了,又不会说,所以,我的身体就记住了啊!
所以,让儿子做家务是我的需求,儿子没有满足我的需求,就唤醒了我小时候需要妈妈而不能哭的感受,害怕、委屈、焦虑。好可怜啊!
当然我知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夫妻的争吵让孩子也严重的感觉不安全。
此刻我并没有像以前一样有焦虑和内疚感,而是在想:“我该怎么办?怎样去给一个大学生补足安全感?”
第一,满足他的需求。
第二,当我无法满足他的需求时,真实的表达,让他消除焦虑感。
第三,时刻记得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爱人一起营造幸福的家庭氛围,让儿子感受到安全、温暖。
第四,让孩子也来学习修炼人生的课程,因为这也是他的必修课。
感恩丛言伊老师的推荐,让我在需要的时候遇到了这本书,帮我梳理很多卡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