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没有终极真理,人生没有终极答案,人类的认识永远在发展,个人的认识也不断在改变,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地方永远不动。
写文章,思考也一样,没有最终的结局和答案,用不着完全想清楚结果再下笔,而是想一句写一句,笔随心走,心随笔行。
写作者对自己要完全敞开,毫无保留,尽情地写,把头脑倒空。写作是一个探索未知自我的过程,自我是我们最熟悉又最陌生的世界,是我们最好奇又最恐惧的领域。觉察自我就是发现自我,就是转化和超越自我。
这其实是一个认识和心态问题,凡是能写会写的人都是这样写作的。许多人之所以写不出来,其实是不敢写,对自己没有信心,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或者感觉自己乏味无聊,没有东西可写。
因为不自信,所以总想一出言就一鸣惊人,一言九鼎,总想把文章前前后后完全想明白再动笔,总想万无一失,滴水不漏。这种想法反而使人无法心平气和地进行真正的思考,无法想明白任何事情。
人是无法真正彻底想明白的,想得太明白的东西写出来也没有什么看头。不很明白才有悬念,不断地想,读者也跟随作者的思路不断地读下去。走一步看一步,遇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写作就是帮助自己思考,推动自己思想清晰、深刻、完整。
写成肉眼可见的文字可以活跃不可见的内在思考,深化内在思考。仅仅在头脑中思考而不写成文字,思想是很模糊的,很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稍纵即逝,甚至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在思考。
思想是不断写出来的,反复改出来的。文字的变动就是思想的调整,雕琢字词就是刻画、美化、加工思想。“文不加点”这个成语也会误导许多人,以为好文章不用修改,以为不修改也能够出精美文章。
修改是负责、自信和智慧的表现,懒于修改则可能是不负责任,不相信自己,不知道好文章是耐心细心改出来的,或者知道但是没有耐心改,得过且过,难得糊涂。
我们容易高估自己聪明、水平和能力,容易相信捷径、秘诀,容易希望快速成功,走捷径,以最少的付出获得最好的结果。
“文章乃天成,妙手偶得之”是大师描写灵感的话,却误导了许多人。许多初学者也把自己当成天才或者大家,不愿意勤写多写,勤改多改,不愿意当笨人,按部就班,而是等待“神来之笔”突然降临,坐着等待灵感,犹如守株待兔,犹如坐在树下等苹果砸在头上。
修行人容易高估自己的根性,把自己当成六祖慧能,把文章般若当成实相般若,抱着一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以为自己开悟了,就可以一念顿超,不必像神秀一样“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按部就班地苦苦修炼了。
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知识和智慧,写作和修行,有为和无为,道理是相通的,不一不二的。
读过的书虽然不一定生搬硬套地出现在文章里,但是对我们的思想有潜移默化的塑造和影响,一定会有意或无意流露在字里行间,然后被聪明智慧的读者发现、感知、咀嚼、回味。
文以载道,文之无道,行之不远。文章必须有灵魂,才有深度和趣味,引人入胜,使人陶醉,流连忘返,有打动别人灵魂的力量,或者使别人的灵魂产生共鸣。
文章的灵魂就是人的灵魂,字词句都是为表现灵魂服务的,没有灵魂的字词句读起来就像白开水,味同嚼蜡,像化石,像行尸走肉。
有灵魂的人能够读出别人文章中的魂,也能写出自己的魂,然后把这个魂也让别的读者感受到。没有灵魂的人既读不出别人的魂,当然也写不出自己的魂,更不可能让别人读出魂。
余秋雨先生说:“一个不被挖掘、不被表述的灵魂是深刻不了、开阔不了的。当你被一种很好的表述方式打动时,其实是语言背后的那个灵魂让你感到有魅力,而不是它的主语谓语有魅力。”
徒有其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很多,徒有其表的书很多,徒有其表的文章更多。“观千剑而识器,操千曲而知音。”(《文心雕龙》)没有慧眼的人无法识别人,无法识别书,无法识别文章。现代社会信息泛滥,书籍文章泛滥,没有智慧,很容易被假象迷惑,认假为真,以真为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