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贡献者 OR 乞讨者

贡献者 OR 乞讨者

作者: 雅涵Ani | 来源:发表于2017-07-31 10:12 被阅读171次

    “凭什么?”

    “为什么”

    “还有没有天理?”

    ……

    类似这样的愤怒呐喊,我们是否都曾有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呢?

    妈妈说,每个小孩来到这世界,都是自带了福气的。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为人父母,养育了孩子,事实上,很多家庭,正是因为添了小孩,而带来了整个家庭的改观。

    比如本人。妈妈总说,我是头金牛。想当年,随着我的到来,爸爸为了养育三个小孩而忙碌的小生意也日渐好转。

    所以,妈妈的结论是: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给自足的可能性来到世上哒!

    多么神奇,只有小学文化的妈妈,竟然能有和陈序老师异曲同工之妙的认知。因为,陈序老师在课堂上分享说:每个人生来都是倶足的。

    服务于销售业绩为唯一利润来源的公司,N年以前,就深入骨髓地明白这个道理:业绩好,那是销售管理得棒;业绩下滑,自然是培训不够。即便培训执行人与培训部没有任何交集,“培训”两个字,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足以把你的热忱耗尽。

    于是,每一个有缘牵手培训工作的小伙伴,我都会毫无保留地分享:“如果你渴望鲜花和掌声,说明,你还在马斯洛需求的初级阶段。不要期望任何人会为你站台,讨一个所谓的说法。唯一的活路是,如何拼了命地做到:“你让我上场,我让你难忘’。”

    我想表达的是,在物质层面,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因为缺乏,所以有需要,要追求。那么,同样,在精神层面,追求鲜花和掌声,就意味着自我内在的贫瘠,需要外力来滋养。

    一个内心充盈的人,他的成就应该来自于问心无愧的付出,是自己作为当事人,担当了责任,履行了职责,使得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朝着它原本应该有的正确方向健康发展而带来的充实和踏实。

    至于那些所谓的鲜花和掌声,或许,Nice to have。但不应该,或者不足以影响一丝一毫的心境。

    话虽如此,小伙伴们却依然常常倍感失落,常常因为自己的辛勤付出,并没有获得一视同仁的礼遇而沮丧泄气,甚至愤愤不平。

    想想也是,连习大大都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对奋战在一线的小伙伴,作为普通老百姓,自然渴求一个公正公开公平的环境。

    可是,恰恰,诚如马云所言,这个世界没有所谓的公平。从出生到成长,唯一的公平是,无论你是达官贵族,还是无名小卒,老天给的每一天都是24小时,就像人们常说的,唯有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一定要等到面见上帝的那一刻,才能享有内心的宁静平和吗?

    这份纠结,在陈序老师的《五维教练领导力》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他说,人生来就是倶足的。每个人都具备所有一切的资源,具备所有一切内在核心正向的品格。

    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意即王阳明认为,人人同具良知。

    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丢失了那些与生俱来的卓越品格呢?或主动,或被动,那些上天赐予的卓越品格就这样悄悄地被我们屏蔽掉了。

    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每一个优点的背后,都意味着我们所应该承担的责任。于是,为了逃避那份责任,我们会下意识地主动选择:

    “这个我不会啊!”

    “那个我不知道啊!”

    “这根本不关我事啊!”

    ……

    另一方面,从小到大,从校园到职场,一路跌跌撞撞,难免遭遇挫折非难:

    莫名被谴责;

    无端被指责;

    无辜被打击;

    蒙冤遭排挤;

    ......

    于是,被动的,我们不知不觉地迷失了自我,遗失了与生具有的那份内在卓越性。

    就像歌曲《亲爱的小孩》所描述的:

    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 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独

    是否弄脏了美丽的衣服 却找不到别人倾诉

    是否遗失了心爱的礼物 在风中寻找 从清晨到日暮

    是否让风吹熄了蜡烛 在黑暗中独自漫步

    ......

    所以,于人于己,于公于私,我们都有必要重新激活那份与生俱来的内在卓越性。

    该如何做呢?

    贡献者or乞讨者

    带着这份与生俱来的内在卓越性,我们有两种方式演绎自己的人生。

    一种是自己卓越品格的贡献者;

    一种是自己卓越品格的乞讨者。

    比如,小伙伴娜娜是一个积极主动,爱学习,肯担当,工作踏实,富有创新意识的人。她内在建立的信念就是:做人就应该积极主动,认真努力,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何谓卓越品格的乞讨者?

    如果娜娜是自己内在卓越品格的乞讨者,她就会用这样的卓越品格来衡量外界的一切,要求所有的人和事都要符合她的标准,期待别人来满足她的准绳。

    于是,她就会开始向周围的人乞讨

    “我跟你说,人就应该对自己负责。要积极主动,说到做到,要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一个人怎么可以说话不算话?怎么可以不负责任?怎么可以拖拖拉拉……”

    因为娜娜是自己卓越品格的乞讨者,所以,她就习惯用这样的卓越品格来控制周围的人和事,对外界采用的是投射的方式。

    认知行为学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很容易陷入情绪旋涡,一旦产生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自然就诱发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自然会引发人的行为反应。行为反应,反过来会再次刺激强化人的情绪,导致更加负面的认知。如果周围的人没有达成娜娜的信念所创建的价值观标准,她会有怎样的情绪反应呢?愤怒、失望、气愤,从而产生控制、批判他人的行为。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类似的评判行为的时候,一定要觉察并识别,我们是把自己活成了内在卓越品格的乞讨者。

    没有人可以是一座孤岛,我们都需要与周围的人和事产生链接。试想,有谁会喜欢追随一个总是好为人师,好当判官,一天到晚批判他人的人呢?

    内在卓越品格的乞讨者

    何谓卓越品格的贡献者?

    如果娜娜是自己内在卓越品格的贡献者,基于相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她就会用这样的卓越品格来要求自己,时不时地用它来衡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地要求自己做到、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积极主动,认真努力,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的人。她会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对外界的情绪反应是平和而包容的。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她会创建一种更精进的思维是:“在这项卓越品质上,我还能够做得更好的有哪些呢?”

    因为这样不断自我提升的思维习惯,她会在自己所处的组织内,自己的影响圈里,不断地贡献自己的卓越性:

    “小王没有能按时完成工作,我能做些什么,可以帮助他做得更好呢?”

    “这件事情我虽然没有做过,不过,既然大家都觉得我行,那我就努力做呗。”

    “这件事虽然不是我负责的,但是,我既然看到了问题,就应该积极地尽我的全力,避免造成公司的损失。”

    ……

    一个有影响力的优秀领导人,一定是有追随者的。一个有追随者的领导人,一定是活出了自己卓越品格的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贡献者。

    内在卓越品格的贡献者

    ABC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ABC理论(ABC Theory of Emotion)是帮助我们构建正确的思维系统和心理状态的工具之一。ABC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elief)所直接引起。也就是说,所有引发我们负面或消极情绪和行为的原因,都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用怎样的方式解读和评价这件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实上,这个世界上,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可以任由我们随心调配的资源是我们的Mind Set, 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智模式。没有人可以左右你的喜怒哀乐,除非你愿意。因为从前因到结果之间,一定会透过一座桥梁B(Belief/Bridge),而这座桥梁就是Belief信念和我们对情境的评价与解释。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样的事件,由于两个人心智模式的不同,也就是看问题角度的不同,就会有不一样的反应。

    贡献者or乞讨者 一念之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张德芬老师在《活出全新的自己》书里说当我最终愿意谦卑地向命运低头鞠躬的时候,我就解脱了,我就自由了。心里是前所未有的解放和自在。

    想象着自己的每一天,你愿意是端着盘子在街头接受他人怜悯和施舍的那一个?还是精神抖擞,神采飞扬,给别人送去阳光和温暖的那一个?

    贡献者 OR 乞讨者,一念之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贡献者 OR 乞讨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ikn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