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感觉读书笔记20018.3(第一-五章)
目录
前言
在前言中,作者写了本书出版于1975年,主要关注于主观性,即感觉。针对的是“人不是机器。”
前言中总结了第一版的观点和解释。纠正“对思考的忽视”。
一是“操纵的时代”二是面对重要领域需要解决严重而复杂的问题。
本书强调“感觉和思考可以是互补的”。
本版2010.7版。
有很多专业术语。
导论
第一部分背景,帮助理解“个性,思考,真理,知识,观点,根据和论证”。第二部分易犯的错误,识别和避免常见思维谬误。第三部分,策略,获得解决问题和议题的技巧。应用练习中有重要的议题需要思考。用来判断自己的意识是否需要批判。
第一篇背景
本篇主要讨论七个概念,个性,批判性思考,真理,知识,观点,证据和论证。
第一章你是谁?
个性。真实的你自己。
时间和地点的影响
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地点,形成具体的环境,理解,信仰和习惯,限制你的经验,影响你的思维模式。
案例中提到了全球人的一系列的饮食习惯,其中对中国人吃的描述让人忍俊不已。中国人除了人什么都吃,哈哈哈。
大众文化的影响
广告对人的大脑的不良刺激。杏仁核劫持。控制爬虫脑。
相比之下,专业学术和教室课堂内容就显得枯燥乏味。
媒体追求轰动效应。政客测试词语的影响力来判断和影响大众。
操纵的“学问”
条件反射的研究成果。
沃森行为主义之父。
记忆也可以被控制,甚至使人回忆起从未发生的事情。(控制潜意识)
根植观念并强化。
心理学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父辈的工作作风和如今当代的工作作风的变化来揭露了社会和心理学理论的变化对我们的信念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我们的经验会对我们产生一种自我催眠的作用。
作者深入讨论了“自尊”这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引用了很多理论来相互碰撞。
其中,弗兰克尔的观点。“把自我实现或幸福作为我们追求的直接目标,终究会适得其反,只有当超预期结果发生时才能实现。”“对生活的恰当看法不是它能给予我们什么,而是它从我们这儿期望什么;生活就是每天甚至每小时询问我们,要求我们承担——找到生活问题的正确答案的责任,完成生活不断向我们每个人提出的任务。”
弗兰克尔认为,寻找意义和发现意义包括感知现实中的隐藏的可能性。如果现代文学知识满足于自我表达,那么就是只是一种关注自我的感觉的荒谬。意义必须被发现而不是被创造。通过完成生活给的任务来发现。换句话说,意义是无法被创造的,也许,创造的那些都是无意义的。
作者的隐含观点是质疑了马斯洛和其他人本主义的观点,太过于关注自我的感受。
成为个体
如何看待个性。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来获得或赢得的。
原则:
1.把你对任何人,议题或情势的第一反应看作是尝试性的。在未考察之前,不要接受。
2.判断你为什么会做出这种反应。确定是什么特定的经验影响力做出这样的选择。
3.考虑你有可能做出的其他可能的反应。
4.询问你自己是否还有比第一反应更恰当的反应。回答时,排除你的制约条件的影响。
应用练习
第二章什么是批判性思考?
案例:可怜的亚瑟当听到老师说,思考时,他表示非常迷茫。内疚。思想懒惰是人最常见的特质之一。思考是一个普遍术语,涵盖了从白日梦到反思和分析的许多活动。
心智、大脑、抑或两者兼有?
心智mind,大脑brain.大脑是思考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大脑是物质组成的实体,心智是形而上的。
本书的观点是,心智是积极的,是行使我们的自由意志而采取行动和练习的工具。
批判性思考的定义
思考和感觉有重要区分。
感觉是情感,情绪和欲望的主观反应,自发生成。C脑。情绪脑。
思考是用以解决问题,做出决定或取得理解而进行的有意识的精神过程。AD脑。本书觉得白日梦无益,即D脑排除,余A脑。认知脑。
思考有两类,创造性和批判性。本书注重批判性。本质是评价。
批判性思考是寻找答案,是探究。技巧之一是提出探索性的问题。通过提问来分析议题。
批判性思考者的特点
要学会提出恰当问题的技巧。
要学会控制人的心智活动。学会如何停止随意的,恍惚的景象漂移,如何把自己的心智固定在一个具体问题上,仔细考察它,并形成关于它的判断。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思想,积极或消极的运用心智。
特性:
1.以诚待己,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使自己的局限性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2.把问题和有争议的议题视为令人兴奋的挑战,
3.尽力领会复杂性,对其保持好奇心和耐心,并准备,花时间去解决难题,
4.把判断建立在证据,而不是个人喜好上,只要证据不充分,就推迟判断,当新证据揭示出错误时,他们就修改判断,
5.对他人的思想感兴趣,因而愿意专心的阅读和倾听,即使他们往往不同意他人的观点,
6.认识到极端的观点,无论是保守的还是自由派的,很少正确,所以他们避免它们,践行公正性,并且寻求平衡的观点,
7.践行克制,控制自己的感情,而不是受感情所控制,三思而后行,
心智的约束等同于自由。没有心智约束的人不是自由的人而是奴隶。因为此时大脑使人处于喜好,感觉和情境的控制之下。
直觉的作用
直觉,对某事的直接看法或理解,即不运用理性推理,而对某事的感觉或理解。日常经验支持这种界定。突破性思想偏爱,受过训练的积极的头脑,而且我们的大脑会忘记,证明是错误的直觉。
批判性思考的基本活动
思考的基本活动依次是调查,解释和判断。
调查——发现证据,回答有关该议题关键问题的资料——证据必须是相关和充分的。
解释——判定证据的意义是什么——这种解释必须必其他竞争的解释更合理。
判断——就此议题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必须通过逻辑检验。
批判性思考与写作
写作,两个目标,发现思想或交流思想。
记录下你所有的想法,疑问和断言。再反思并进行批判性思考。
批判性思考与讨论
从好的方面来说,讨论,加深理解,并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决策,从坏的方面看,它使神经紧张,制造敌意,并留下重要的问题,悬而未决。
要遵从下述讨论的指导原则。
1.只要可能,就提前准备。利用提前获得的信息为讨论做好准备。首先,考虑等一下你对该话题已经了解的知识,然后决定如何扩展你的知识,并花一些时间这么做,比如上网搜索,15到20分钟,几乎把所有主题上的大量信息可以找出来,最后尝试预测,在讨论中有可能表达的不同观点,并考虑每一个观点的相对优点,最后让你的结论保持一定的试探性。
2. 设定合理的预期。当有人质疑你的观点的时候,从善如流,优雅的作出反应。
3. 抛弃自我中心和个人议程。自我中心会产生一种对他人的无理态度。个人议程,比如讨厌某个参与者,或过于热衷一种观点,有可能导致人身攻击,并且不愿倾听他人的观点。为了获得成效,讨论需要一种互相尊重和文明礼貌的氛围。
4. 起作用,但不主导一切。当每个人都献计献策,是讨论最有成效,要做到这一点,健谈的人需要克制一点,而节制的人则要承担贡献他们想法的责任。
5. 避免分散注意力的讲话习惯。这些习惯包括话语之间的跳跃,说话模糊不清咕咕哝哝,每个短语或从句不时的暂停或无意义的表达。最好的办法就是录制自己的说话,同时要求自己表达清晰明了,直截了当和经济有效。
6. 积极的倾听。注意力是很容易分散的,保持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警惕,分神,并且抵制,努力进入演讲者的思想架构,理解所说的每一句话,并把它与前面的话联系起来,当意识到自己走神时,就把注意力拉回话题。
7. 负责任的判断思想。尤其是对不同观点,要公正的听取。
8. 抵制喊叫或打断的冲动。这是心智不安全的征兆。展示信心和品格的最好办法就是拒绝针锋相对的如法炮制,给自己定一条规矩,不要以不可反对的方式表示异议。
避免抄袭
给出一些步骤遵从和预防剽窃。
第一步,当你研究一个课题时,把其他来源的思想与你自己的思想区分开来,首先把你查阅的每条信息的来源都记录下来,比如网址,作者,标题和访问日期,书籍要记下作者,标题,出版地,出版社和出版日期。杂志或期刊要记下作者,标题,刊物名称,及其发行日期,对于电视或电台广播,记下节目名称,台号和广播时间。
第二步,引用时精确的复制,并用引号标注,否则就转述并把作者这段话的页码记下来(改述)。如果作者的思想激起了你心智中的反应,那么用方括号括起来,使自己知道它是自己的。
第三步,在写论文时,通过审慎的运用引语和改述,来把借用的思想和语言加入你自己的作品中,此外注明各位作者说的话。
应用练习
第三章 什么是真理?
这一章里对于“真理”的定义,不同人对真理不同的理解做了辨析和解释。并为真理下了定义,做了规范。
绝对真理,即一种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是什么的不会出错,不必怀疑和争执的完整记录,一种对人民思想和理论之对或错的最终检验。书中提到的绝对真理是被认为一种思想和精神上的。一部分人承认的,另一部分不承认的,也不承认普遍真理。(看不太懂是翻译的问题还是自己理解的问题,个人感觉是一种宗教上的真理。)
当今社会,普遍把真理看成是相对的和主观的。也就是说,真理的陈述变成了任何一个人认为是真理的任何事情,都是因为他或她认为它是真理。(这一章里,作者对这个观点进行了辨析和纠正。)
究竟始于何处?
它来自于小时候,我们被告知这个世界是怎样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的大脑中会存在先入之见。老话说所见即所信,也就是说,所信即所见,我们视为自己独特视角的看法,承受着他人思想和信念的印记。
不完善的感知
我们的感知,受我们的欲望,兴趣和期望的影响,感知是一,从一开始就是有选择的,并倾向于简化我们周围的世界记忆,持续并加速了这个过程,其次,即使他在有限的关注范围内,感知也经常会出错。
作者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考试的时候自己非常确信的答案,其实是错的,另一个例子是猿人泰山是如何吼叫的,最后证实,观察不准确的,第三个例子是比赛中我们观察到裁判的黑哨,然后通过回放之后发现是错的。
许多因素会导致我们所见和所闻不准确,比如环境,比如事物远离视觉模糊,比如分神,比如疲劳或强烈感情所控制,同时感知也会与解释相互交织,对事情以某种方式展现的期望,有可能影响我们对事情实际进展方式的感知,对所涉及的人或事的忠诚和热爱,也会扭曲视觉。
不完善的记忆
我们经常会求助想象来填补记忆的空白,还会受到暗示的影响,
有缺陷的信息
一个信念的质量,取决于支持它的信息的质量,同时事情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得太快,无论我们是否看到,他们都在发生,
即使最明智的人也会出错
经常可以证明,最受人尊重的头脑,在某时视为真理的事,在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
真理是发现的,不是创造的
综上所述,首先我们的思想和信念,不可避免的受他人的影响,特别是在童年时期,第二,感知和记忆是不完善的,第三我们的信息可能会不准确或不完整,加上第二章中提到的有些人的思维贫乏或无效,想法可笑,
因此我们会产生一些信念,但不是真理,也就是我们信以为真,但很可能是虚假的想法。
最合理的真理观是什么?他原本就是什么,其准确安排和比例上的事实。
在某些问题上寻找真理,是未来找到符合事实的答案及正确的答案,真理是通过发现而被掌握的,发现是一个偏爱好奇和勤奋之人的过程,真理既不依赖我们对他的认可,也不因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或因我们的一厢情愿而被改造。
真理的困惑来自难以确定或表达的复杂情境,来自心理学和哲学问题。
拥有恰当的心境,可以使你对真理的追求不负担那么沉重,而且会产生冒险意识。
记住,——我知道我有局限性,并且容易出错,而且毫无疑问,我将永远不可能找到自己想知道的所有答案。但是我可以观察的更准确一点,权衡问题更全面一点,作出决定时更仔细一点,如果我这么做了,我就会更接近真理。
以上这段为引述。作者通过这段引述总结了他对真理的看法。
(新更,2018.3.18-25)
第四章认知意味着什么?
从一个小案例中,引出什么是认知。认和知是两件事情。
认知的必要条件
认知包括,知道正确答案,认识到自己拥有了它,知道如何做某事,了解细节原则步骤,有能力表达知道什么和我们如何得知它。
检验你自己的知识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举了8条“常识”。然后一一击破。以此来说明,我们大脑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似是而非的“常识”和偏见。我们可以这样问:我和其他人认为我们知道的事情有可能在事实上并非如此吗?
我们如何知道
在这一节中,作者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主动,一种是被动。作者认为,被动学习具有严重缺陷,让我们易于非批判的接受被告知的事,甚至当面对谣言时。在常人和专家中都会这样。
为什么认知是困难的
在这一节里提到了“脑叶白质切除术”的案例——这就是禁闭岛里面提到的问题和那个年代发生的故事。
这一节里,作者分析了,我们大多数人认知困难的原因有三个,一,未解决的老问题没有解决,二,无先例可寻,三,世代传承。
作者提出了非常多的案例。他指出,在书架上,书本中,各种观点非常激烈的呈现着。有待我们去发现。
一个警示故事
作者举了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一个案例,发生在菲律宾。关于一个部落的真假。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知道发生什么和最可能发生什么这两个方面的区别。
信仰是一种形式的知识吗?
这一节中,作者提到,宗教信仰,是对不能证明的某事的信仰,也就是说,它的真实性不能被确定性地证明。
这一节中,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对于信仰也要存在批判性思考,但是这也会引起有信仰的人的反抗,因为会被认为这是损害了信仰。
知识的障碍
两个妨碍知识的习惯:设定和猜想。设定就是把某事看做理所当然。无意识的活动。
猜想,是提出一个直觉判断或是冒险提出一个对正确性没有任何信心的答案。常见的日常活动。
作者最后强调,批判性思考不是说所有事情都不肯定,也不是说要抛弃信念,而是说,要留下余地,要有足够多的知识接受一个信念,并可以修改。
应用练习
在这一章里,作者主要表达了,让我们对我们接受的,或者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要大胆求证,总是证据的重要性。同时,对自己的认知随时保持一定的弹性。留有余地和修改。
让我也想到了罗生门。的故事。
1.关于是和不是。要结合真理这一章来说。面对真理,我们大脑有四个认知。是-是,不是-不是,真理是-认知否,真理否-认知是。
比如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天圆地方。
2.我们大众的认知就是,以为新闻是客观报道事实,而实际上,记者自身带着偏见,然后呈现了一部分。并用此事实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作者在作业中举得案例,让我想起了,沟通的艺术中,四条板凳理论的观点。可以构建一个综合了所有各方洞见的自己的观点。
第五章你的观点有多少根据?
作者开头的举例和真理的开头很类似。就是很多人坚持他们的观点是出于他们个人的喜好而不是基于客观事实。作者在文中强调,观点,在批判性思考的背景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判断,是彻底调查和审议后艰难作出的判断。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平时交流中,很难判断某人是在表达喜好还是判断。而且这样的争议无意义。
可能出错的观点
批判性思考的任务是把有价值的和无价值的观点区分开,并定下最佳者。
作者认为,虽然每个人可以自由拥有观点,但并不表示它一定正确或者合理或者无害。结合前文的叙述,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测试者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或误导。
关于道德问题的观点
这一节里,作者从法律的角度来阐述了几个概念。
义务:对行为的限制,要求我们做或不做某事。当冲突时,考虑最重要的那一个。
理想:是卓越的观念,带来自身,与他人更大和谐的目标。比如,诚实,正直,正义和公平。
结果:影响行为人自己,也影响他人的一个行为所产生的有利或有害的后果。对结果的检验应考虑各方面。类似于,两权相害取其轻。
甚至专家也可能出错
作者在这一节里提到了非常多的专家出错的案例。类似于我国的“砖家”。
错误的种类
1.人的本性,例如有选择性的感知,仓促做判断或过于简化复杂的现实的倾向。
2.与一个人的思维习惯或个人态度,信仰或理论有关。(偏见)
3.源于人际沟通和语言的局限性的错误。(该走不该走的笑话。)
4.存在于一个时代的风气中。(父辈中接受权威)
三类人容易犯错
从众人群。让激情控制的人。那些只有理性但缺乏全面准确判断力的人,即狭隘思维的固执的人。
还有,固定思维的人。
有见识的对无见识的观点
在这一节中,作者通过举例,表示,知识在某些专业领域中,要被看做是有见识的观点,就必须以更加坚实的事实为基础,也就是,比我们对这个观点的熟悉程度,持有的时间长度还要坚实。必须建立在对证据仔细思考的基础上。表达时,要恰如其分的支持。观点陈述只有一两句,但细节应该占据很大篇幅。
形成正确的观点
1.了解观点是如何形成的。感知,考察该议题,考虑其他观点,决定哪种观点是最合理的。
2.地址把你的观点看做是事实的诱惑。
3.监控你的思想以防止非批判性默认模式的掌控。“稍等,让我看看你是什么以及你代表什么,让我尝试检验你。”
在这一章里,作者通过很多活生生的身边的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各种各样不靠谱的观点。以及正确的观点该如何形成的途径。
我的理解就是,能全面的理智,客观。同时保证自己的理智有细节和事实的支撑。不要人云亦云。
应用练习
作业里,要判定自己对观点的判断不是出于喜好而是根据证据。
在作业中,提到了一些美国非常敏感而尖锐的问题,比如宗教问题,比如女权主义的问题,比如青少年性教育的问题。比如图书馆杂志选取政治性方向的问题。最简单的一个就是,关于广告营销,如何说服大众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