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官寺位于南京市秦淮区西南隅一条幽静的小巷内,门牌:花露北岗12号。寺庙始建于东晋兴宁二年(公元364年),距今已有1640多年的历史了。寺址原为官府管理陶业之处,因此而得名“瓦官寺”。在历经数次朝代兴替及漫长的岁月销蚀中,瓦官寺曾屡次被毁于兵燹,历废历修,解放前的最后一次修建是在清光绪年间。解放后寺庙被移作他用,直到2000年,南京市佛教协会才收回土地产权及庙产。现寺庙殿宇多是2003年重建的。
下图、位于花露北岗街北侧的瓦官寺外貌
下图、瓦官寺山门,汉白玉门额: 古瓦官寺 四个金色大字是由瓦官寺现任住持真慈大和尚题写的。
下图、山门殿内供奉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下图、山门殿的后面,就是瓦官寺的主殿“五方佛殿”
下图、瓦官寺很小,没有专建钟楼和鼓楼。这是置于五方佛殿内右侧的铜钟,为2003年重建寺庙是铸造的,铜钟上的“古瓦官寺”铭文,是真慈大和尚的手迹。
下图、这尊五方佛为汉白玉雕制,2003年重修瓦官寺时进行了妆金。原五方佛像,请看本文附录一。
根据佛教教义的解释:五方佛又称“五方五智”,以五尊佛分别阐释佛的意义。正中为法身毗卢遮那佛(大日如来),意思是遍一切处(在本照片中面朝右侧的即毗卢遮那佛)。他的左手第一尊为南方宝生佛,表佛德;第二尊为东方阿閦佛,表觉性。右手第一尊为西方阿弥陀佛,表智慧;第二尊为北方不空成就佛,表事业。
下图、五方佛的后面是一精美佛龛,龛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坐像。
对联上联:真慈大和尚撰联 歴千餘年古瓦官欣逢盛世今重現
下图、对联下联:經九旬日談妙法冀此殊缘祈再來 关于“九旬谈妙”的故事,请看本文附录二。
下图、这是挂于殿内左侧梁上古钟和架在地上的大鼓。
下图、这是瓦官寺的最后一进院落,东侧为玉佛殿。
下图、这是玉佛殿内的玉雕卧佛,我到玉佛殿的时候恰逢和尚们在此念经,故不敢惊动他们。下图是从博友处复制过来的。
下图、这是设在玉佛殿前的香炉,2006年铸造。
下图、玉佛殿前九级香炉全貌
下图、后院的西侧是“智者大师纪念堂”,未开放。关于“智者大师”。请看本文附录三。
附录一
下图、未妆金时的汉白玉雕“五方佛”
附录二
关于“九旬谈妙”的故事
瓦官寺的开山祖师是南朝陈、隋时代的高僧智顗大师(公元538-597年),世称“智者大师”或“天台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宗义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释经判教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陈废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智顗30岁,在南岳慧思禅师处参学后,便率领法喜等30余人前往陈都金陵(今南京)弘传禅法。不久,受请移驻瓦官寺,开讲《妙法莲华经》,据说当时他对经题中仅“妙”一字的解释,就足足讲了90天,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了有名的“九旬谈妙”佳话。智顗在瓦官寺住了八年,这期间他专研法华经义,条分缕析,阐释深意,树立新的宗义,为他后来创宗立派积累了丰厚的理论,也奠定了天台宗教观双美的基础。
据《净土往生传》记载: “顗乃间适金陵,于瓦官寺大弘禅法。仆射徐陵,与时贵望,咸叩问之。然顗赋性恬怡,不乐纷扰,出处动静,率思林泽。陈光大中,曾梦岩崖千仞,云日半垂,沧溟万里,渺无堤岸。遥见一僧在其岩顶,招手伸臂,至于岐麓,挽顗而上诘。旦具言其梦。人或告曰,此必会稽之天台尔。晋宋以来。僧光道猷法兰昙密之徒皆栖焉。顗欣其说,与慧辩等二十余僧,相与南征其山”。(《大正藏》51卷P115b)
智顗大师在瓦官寺“九旬谈妙”故事,见于《妙玄节要跋·卍续二八》一书:智者大师阐明《妙法莲华经》的妙字,从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历时三个月(九旬),每天不间断地以“妙”字为主旨,围绕三十种妙而挥洒纵谈,充分而透彻地阐述圆融理论。故自明朝以来,被称颂为“九旬谈妙”。“佛教导航”网页中冯树芳的《宗镜录妙旨》如此评价“九旬谈妙”:“恰如《法华玄义》以妙一字,广谈迹门十妙、本门十妙、观心十妙。及心、佛、众生三法之妙,又有相待妙、绝待妙。以一妙字即摄尽一切无边法藏,无欠无余”。宋天竺寺慈云大师著《天台智者大师斋忌礼赞文》卷1盛赞:“九旬慈霔开圆行,十法融谈立妙乘”。天竺大圆觉教寺住持比丘自庆编撰的《增修教苑清规》卷2中也称道:“吾祖江陵九旬谈妙,玉泉一夏慈霔当时”。在《智者大师别传注》卷1、《憨山老人梦游集》卷19和《释迦如来应化录》卷2中,对智顗大师“九旬谈妙”也有专门记述。九旬谈妙,主旨集中,外延博大,内涵深邃,既是谈妙,亦是妙谈。
附录三
关于“智者大师”
智顗:(公元538—597年)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 南朝陈、隋时代高僧,世称智者大师,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开宗祖师。
智顗的父亲是梁朝的官吏。智顗十七岁时,值梁末兵乱,家庭分散,颠沛流离,遂在荆州长沙寺佛像前发愿为僧。 十八岁投湘州(今湖南长沙市)果愿寺法绪出家,授以十戒;师叫他去慧旷律师处学律,二十岁受具足戒。这时他已精研律学,深好禅观。
陈文帝天嘉元年(公元560年),智顗听说慧思禅师从北方南下,居于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他就前往请益,拜慧思为师,修习禅法。慧思为他演说四安乐行,他日夜勤习,造诣甚深,证得法华三昧。陈废帝光大元年(公元567年)慧思临去南岳时,嘱他往金陵(今南京)弘传禅法,他就和法喜等二十七人一同东下,到达陈都讲禅。过了两年(公元569年),受请主持瓦官寺开讲《法华经》,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了一宗教观的基础。
智顗在瓦官寺居住前后八年,除讲《法华经》而外,还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即《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写出《六妙法门》等。陈宣帝太建七年(公元575年)离开金陵,初入天台山,于北面山峰,创立伽蓝,栽植松栗,引入流泉。又往寺北的华顶峰,行头陀行,昼夜禅观。
陈后主至德三年(公元585年)三月,智顗再到金陵,住灵曜寺。陈后主请于太极殿讲《大智度论》,又讲《仁王般若经》,慧暅、慧旷、慧辩等名僧都奉命参加讨论。后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此后智顗所讲经义,多由灌顶笔录成书。陈亡,智顗上庐山隐修。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到庐山坚请智顗往扬州传戒,他即前去为杨广授菩萨戒,受到“智者”的称号。次年(公元592年)他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此后两年(公元593—594年)在寺讲《法华经玄义》和《摩诃止观》。
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春,智顗又从杨广之请,再到扬州,撰《净名经疏》,九月,辞归天台,重整山寺,习静林泉,这时他已五十八岁了。以后两年(公元597年),会稽嘉祥寺沙门吉藏,曾奉书天台邀请他到嘉祥寺讲《法华经》,他因病未能前往。过些时候,他在病中对弟子们口授《观心论》。十月,杨广遣使入山迎请,他仍勉强出山,走到石城,疾亟不能前进,不久入寂,世寿六十岁,僧腊四十。智顗生平造寺三十六所,入灭后,晋王杨广依照他的遗愿在天台山另行创建佛刹,后于隋炀帝(即晋王杨广,604年即位)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题名为国清寺。
智顗广弘教法,创五时八教的判教方法,发明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他成为中国佛教宗派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始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因智顗晚年居住天台山,故称为天台宗。因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故亦称法华宗。他强调止观双修的原则,发明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道理。在传承系谱上,尊龙树为初祖,以北齐慧文为二祖,慧思为三祖,智顗是四祖。自智顗以来,代代相传。十一世纪初,因争论智顗《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分为山家和山外两派。山外不久衰微,今所传者都是山家派。因隋炀帝授予他智者之号,故世称“智者大师”。著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著作,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智顗弘法三十余年,其著作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
附录四
游瓦官寺记 清·王士祯
金陵城西南隅最幽僻处,古瓦官寺在焉。邓太史元昭招予结夏万竹园。园与寺邻,喜胜地落吾手也。时方懊甚,忽云叶四垂,雨如屈注,淮水暴涨三四尺。高柳青溪,御风以往,至风游寺,即上瓦官也。按葛寅亮记云,寺一更于升元,再废于崇胜,戒坛洪武初荡然无存。其地半入骁骑仓,半入徐魏公族园。万历十九年,魏公慨然布金,遂复瓦官升元之旧。
殿左空圃有土阜,高丈许,上多梧桐林,即古凤凰台址。今寺去江远甚,台仅培塿,不可以远望。太白诗所谓“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故迹沧桑,不可复考。太史谓瓦官旧在城外,濒于江,明初广拓都城,始入城内云。
稍西南为下瓦官寺,藤梢橘刺,数折始得寺门,清迥视上瓦官不啻过之。寺有唐幡,相传天后锦裙所制。锦作浅绀色,云龙隐起,四角缀十二铃。陆龟蒙《古锦记》云,瓦官寺有陈后主羊车一轮,武后锦裙一幅。今羊车不可见,而此裙宛然。又志,称师子国玉佛、戴安道佛像、顾长康《维摩图》,为此寺三绝。皆化去。老狐看朱成碧,以此狐媚世尊,勿乃不可?顾千载而下,犹与金石同寿,事固有不可解者矣。六朝时,名僧支道林、法汰之流,皆居此。顾虎头、伏曼容宅正在寺侧,风流弘长,于古为最,殊恨古人不我见也。
入万竹园,饮青嶰堂,出华林部奏伎堂侧,琅玕万个,流云欲归,蝉鸟乱鸣,意高枕此中,不复成梦。堂前有池如半规,烟雾荸郁。太史云池每夕必有气,絪缊轮囷,登阁望之,如匹练然。漏下三十刻,相约以明日访六朝松石,乃别去。
全文完
原题 (原创)南京”古瓦官寺“与智者大师传奇 2013-12-02 09:27 发表
2018.12.31 阅读(1522) 评论(34)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