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红树路纡萦,古殿长廊次第行。南望水连桃叶渡,北来山枕石头城”。这是唐代诗人唐彦谦所作的诗:《游清凉寺》,诗题中所说的清凉寺,就是如今坐落在南京市“清凉山公园”内的千年古刹“清凉古寺”。不过,诗人所描写的“古殿长廊次第行”的壮观景象早已不存。而今的清凉寺,是2009年有关方面将仅存的五间禅房移交给佛教界之后,重新修复后开放的,昔日寺庙的恢弘只能从历史文献中追寻了。
下图、清凉山公园南大门
中门门额“清凉山”三字为扫叶楼主龚贤所书。(关于龚贤,请看本博客-《清凉山中“扫叶楼”》)。左右门洞的门额“六朝”和“勝蹟”四字,为南京著名的书法家胡小石先生所书。

清凉寺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清凉寺原名兴教寺。南唐时元宗李璟扩建兴教寺为清凉大道场,礼请文益禅师住持,从此石头山改称清凉山。文益禅师在清凉寺创立了法眼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文益主持清凉大道场时,这个道场既是佛教场所,又是皇家避暑之地,为南唐首寺。相传当年清凉寺的“德庆堂”匾额便是南唐后主李煜亲笔所题,每到夏天李后主常留宿于此。
下图、復建后的清凉古寺,只有一座主殿

下图、主殿内的佛祖释迦牟尼佛和两位胁侍

下图、这是供奉在释迦牟尼佛后面的观音菩萨立像,左右为龙女及善财童子

下图、清凉古寺后院门,门额:入不二门

下图、这是位于清凉古寺后院门北侧的“还阳泉亭”,是1982年疏通还阳泉后新建的,这个亭子设计的很有特点,亭顶部设一个与井口直径相等的圆孔,可以将天光直投到亭内的石井中,方便游人看到井中清澈的泉水。

下图、亭内的“還陽泉”碑,是南京女书法家萧娴所题。亭内有一石井口,但又在其上加设了木制护栏和井篦,既看不到泉水也听不到泉流的声音。

下图、还阳泉碑 此碑为书法家庄希祖书
還陽泉又名保大井 南唐保大三年(公元九五四年)
所掘原井欄鐫有寺僧廣慧所書銘文及保大三年字樣後軼
此泉流量豐沛水味醇美用以沏茗清洌爽口相傳常飲之人
可白髮轉烏年邁不衰還陽泉即由此得名一九八二年※月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精心設計後重疏此泉並建井亭
南京市清涼山公園管理處 一九八二年六月
(注:此碑中的纪年有误,南唐保大三年,不是公元九五四年,而是公元九四五年。文字中的“※”号,表示此字不可识别)

清凉寺的传说
“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常被引用的成语典故,据说就出自清凉寺。据记载,南唐时金陵清凉寺有一位法灯禅师,自幼悟性过人,然而不为人知。平时性格豪放,不拘守佛门戒规,素为寺内同修所轻,唯独住持法眼禅师对他颇为器重。
有一天,法眼禅师在讲授佛法时,有意考验众僧的悟性,便问道:老虎的脖子上系有一只金铃,谁能够把它解下来?众僧思之再三,都回答不上来。这时法灯恰巧走过来,不假思索答道:系铃的人能够解下来。法眼和尚听后大加赞赏,也令众僧从此对他刮目相看。此后,“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个成语便流传了下来。
还阳泉
还阳泉位于南京城西清凉山公园内的清凉古寺后院。井口直径不足1米,井深12余米。据说,南唐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中主李璟在清凉寺避暑的时候,为了方便饮水,特意要求寺僧广惠挖的。此井掘于保大三年,故又称保大井、保大泉,后人称之为“南唐义井”。
相传,此井之水,水质清冽,甘醇爽口,井水丰沛,即使逢久旱亦不枯涸。寺僧因为常饮此井之水,虽老而须发不白,所以这口井又被称为“还阳井”、“还阳泉”。究其原因,据以往的传说是因为清凉山漫山生长的中药材“何首乌”的汁液渗入井水中所致。1987年南京医学院曾对还阳井的井水进行了化验,结果表明井水中含有较多的锶成分,而锶系人体所需重要微量元素之一,“还阳”之说有了科学的答案。
1982年在还阳泉上建六角形井亭一座,亭顶部设一个与井口直径相等的圆孔,将天光直投井中,可以看到井中清澈的泉水波光潋滟。但而今为了保护这神奇的泉水,井上加盖木栅并上了锁,这清澈的泉水已经看不到了。
全文完
原题:(原创)南京清凉古寺/还阳泉 2015-01-16 09:46 发表
2018.12.31 阅读(542)| 评论(1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