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很焦虑,急于想摆脱当时的心理状态,于是找来一些心理学的书籍看。
大多是理论性的,其中有这么一本——阿兰.德波顿的《身份的焦虑》,听上去,正是当下我想要的。
书不厚,10万多字,比一半动辄20~30万字的书易读多了。
然则,读完这本小书,焦虑并没有离开。
书共分两部分:焦虑起因和解决方法。
焦虑起因又分为:渴求身份、势利倾向、过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约因素(改变身份的过程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
解决方法分为:哲学、艺术、政治(恩~焦虑的行程有一部分是政治阴谋)、基督教、波西米亚(无厘头)
但归根结底,作者是告诉我们了两件事:
1.咱感受到焦虑是因为什么
2.你感受到的这些焦虑都是没啥必要的
诚然,如作者在P190,讲述第一批欧洲人到达美洲的短短几十年间,如何改变了印第安社会的事实,佐证了他的观点,焦虑源于“知道得更多”、“想要得更多”。
社会所重视的东西不再是一个人的智慧和理解自然的能力,而是对武器、珠宝和酒的占有。
18世纪60年代,在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特拉华地区以及俄亥俄峡谷地区的印第安人试图恢复先人的生活方式。而且出现了一些预言,说如果人们不能从对贸易的依赖中解脱出来,那么他们的部落就会面临灭绝的危险。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印第安人在心理构成上同其他民族并无二致,他们轻易地为现代文明创造的小小物什所吸引,从而拒绝听从那些平和冲淡的声音,这种声音讲述平平淡淡的部落生活的乐趣和傍晚时分空旷峡谷的美丽景色。
很美,也确实很有道理,《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就自己搭建了小木屋,自给自足,这本书我有两个版本(都没有读完)。
但是若每一个部落,族群都这种仰望星空,安于当下,安步当车,一箪一瓢,社会发展又该交给谁人呢?
不少人批判19世纪英国人的奢靡和崇尚物质(他们没见到20世纪的美国人和21世界的中国人),但我同时认为,有崇尚,羡慕这种看上去不那么健康心态的人,更容易跳出自己原有的平台。——当然了,我当下的观点与作者是背道而驰的。(原谅我看了一本书,仍然如此冥顽不化)
是的,现在的我,还是渴求身份的,崇拜精英的,对自己有着说不上太过度的期望的,也会对更好的物质有着不断的追求和喜爱。在偶尔不眠的夜晚,我会希望看看《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或《小鞋子》激励一下自己,看看二战的影片安慰自己,也会听一下舒缓的音乐稀释焦虑。
但我不想安慰自己:精神追求至上,物质追求低俗,标新立异无上光荣。
也许我无法麻痹自己的根本原因在于——
Oh, 我在精神上,恩~也还小儿科的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