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7月1日到7月15日,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NUAA Culture Exchange暑期中文培训营”按计划逐步推进最后圆满完成。社会实践做留学生的本就极少,当初立项时也由于教学能力等问题受到过质疑,幸而小组成员激情满满,通力合作,结果也证明了这真正是一次有意思又有意义的社会实践。
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要走近留学生,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故1号到5号,我们分为两组,走访了南京8所高校10个校区,对留学生在宁生活情况展开调研。我们在宿舍楼下蹲点发放调查问卷,问卷里围绕衣食住行设计了16个问题。同时进行随机采访,采访内容包括“你使用中国的美图软件吗?”“你知道中国的网络热词吗?”“你知道一带一路吗?”等,并拍摄视频在微信公众号发布,点击量居于本校同期社会实践首位。最后对收到的318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并形成调研报告,用于“NUAA Culture Exchange”组织下学期的职能定位调整及发展道路探索。

我们的调研被称为是幸福感最高的调研,因为留学生非常热情,填卷率极高。我们都知 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做调研不怕烈日也不怕劳累,就怕调研对象不配合还对调研者恶语相向。幸而留学生们都很乐意同我们交流,甚至有一位巴基斯坦的留学生邀请我们到他的宿舍内做客,给我们烹茶、赠我们特产,还邀请我们吃巴基斯坦菜!宿舍阿姨也十分热心,帮助我们邀请留学生填写问卷,还向我们反映了留学生们面临的一些问题。
中文,是外国留学生与中国人沟通的桥梁,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他们架起这座桥,从而拥有融入中国最有效的武器。6号,留学生们期盼已久的暑期中文培训营开营,共招收到来自巴基斯坦、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多国的南京多所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20人。他们大多来到中国一年不到,中文尚处于初级水平。每天18:30-20:30,在2207教室,我们的团队成员轮流授课。考虑到中国学生的口语练习需求,我们创新性地引入“导师制”,将中国志愿者与外国留学生一对一配对,以“说”与“写”为依托,以中国语言文化为延展,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与趣味性。10天的密集课结束后,有12位留学生完成了我们的教学任务获得结课证书,更有5位优秀学员获得奖品。留学生们对我们的密集课评价颇高,称在10天内学到了普通中文课上半年才能学到的东西。

11号,为了检测留学生的学习成果,我们在新街口举行了一次实战演练。由导师陪同,留学生需在2小时内完成找到新华书店、点餐、买衣服、与中国人搭讪并合照四个任务。虽然有些许尴尬,但意义非凡,效果明显。很多留学生表示这是他们在中国第一次逛街、砍价,感觉新奇又有趣。
13号,我们于紫金山举办了“NUAA Culture Exchange一带一路骑行越野”,几十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外国人与中国市民合作闯关,在游戏中深入交流,了解彼此文化。活动十分成功,并被中国江苏网、南京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现在回过头想,竟然不敢相信当时我们怎么敢办这么大的活动。我们13个人,用5天,办成了别人一个部门一个月才能办成的活动。从物资准备、路线设计到前期宣传,我们碰到不少令人崩溃的事:3次前往紫金山踩点,硕大的公园在烈日下荒无人烟,唯有草地上滚滚而上的热浪;中国参与者数量不够,万般无奈最后只能缩小规模;布置帐篷时衣服完全被汗湿,场地又出了问题被保安赶……尽管有这么多困难,队员相互鼓励扶持,最后都闯过来了。

这15天,我们团队凭着一腔热血,马不停蹄地围绕留学生服务展开一系列志愿活动,常常是一个活动刚完尚来不及庆祝,下个活动就要进入急锣密鼓的筹备之中了。不是不愿意宽松一些,而是对实践项目的热爱与激情让我们不忍浪费一分一秒,只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多“搞事情”。我们整个宿舍晚上就如一个办公室,大家分工合作,埋头写新闻、剪视频、做推送。当然,不可避免的,实践中也有过捉襟见肘、针锋相对,但好的方案也恰恰往往在争论中产生。
高效源于激情,同心之师,所向披靡。我始终记得那时我们想带外国留学生去做志愿,在找志愿机构时大家齐齐打电话动用各方资源的场景,当时我就觉得我们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一个团队拧成一股劲奔向目标的感觉真的很棒。而作为团长,虽然劳累,但有着队员们的在背后的支撑,就像古希腊的大力神从大地源源不断地吸取能量,无所畏惧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