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今天大盘破了3000,和最近密集发行的科创板股票有一定关系,毕竟市场上的钱就这么多,突然来了抢食儿的,资金分流也不足为奇。
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把活期里面的钱取出来,又手动护盘加了几波沪深300和中证500.
这俩玩意是现阶段买着最放松的,大盘如果继续下跌,那就继续加仓。
羊毛还到羊身上,等羊长大了,再考虑卖
投资这件事儿,一是要对账户里的资产有信心,知道它们的价值所在;二是手里有现金,任何极端情况总能有存粮。
第二:炒股也一样,最终投资的还是一家公司,那我把这家公司的赚钱逻辑琢磨整明白了,即使遇到恐慌性的下跌,也没啥好担心的。
就像去年的平安,40多块钱的时候我朋友就和我聊起,我就喊可以进场了,即便大盘跌跌不休,但我对这家公司和保险行业了解很多、做过多次分析,所以敢买。
因为保险公司是个非常壮的现金奶牛,一份保单成立,保费要持续缴二三十年,而利润是长期逐年释放的过程,是公司非常厚的安全垫。
再加上每年都会有更多的新增保单,一层叠加一层,源源不断地产生现金流。
那落实到具体公司,平安无疑是保险业中的龙头。
可能很多朋友,刚开始接触投资的时候,大脑的直接反应是“我能赚多少”,我也一样。
但经过无数次市值的波动,我才意识到投资前第一件事应该是掂量自己能亏多少钱,而不是收益。
想的极端点儿,如果投资的钱一分都没有了——
生活能维持在怎样的一个水平?原本计划的各种物质消费会不会受影响?一两年内买套房,房子的改善型需求会不会停滞?
其实经营一段婚姻也一样,风险不比炒股小
前一阵我一个同学谈对象了,要找个对象年入百万,有房有车,还要在上海买学区房,这在相亲市场食物链的顶层了。
我这位同学倒好,去了男方家里一趟,非要分手。
理由是男朋友妈妈太厉害,男朋友情商还不高,担心以后处理不好婆媳关系,导致婚姻失败。
我说你这就是瞎作,敢问在上海能给你买得起房的有几个?而且男方父母都有工作,起码以后经济不用过于担心了。
况且,婚姻就是有风险的,既然你选择了优越的经济生活,可能就要承受一些未知的风险,比如婆媳关系。
如果承受得了这个风险,那就努力磨合,和配偶一起成长来化解矛盾; 承受不了,就尽快止损,长痛不如短痛。
投资不也是这么回事嘛~
不了解,就不投;
想投,就把公司背景调查明白了,从研究过去,到预判未来,能接受的话就买,即便受市场影响,导致短暂性的下跌也不必担心。
而且,真正的好企业是有生命力的。
往大了看,优质企业能够满足国家繁荣昌盛的需求,往小了看,优质企业提供的服务,满足了人生老病死的需求,就像平安。
如果大家能把“需求”问题整明白了,基本上就能看懂企业的商业模式,知道公司是如何挣钱的,挣钱能力能维持多少年,能够吃掉多大的市场份额,天花板在哪里。
然后根据企业当前的利润情况,来预估未来几年的利润,再给企业未来市值做一个估算,再推导出现在公司股价是处在低估,合理还是高估阶段。
这个思维过程,就是我理解的“估值”。
第三:所以,在投资时能亏多少钱这事儿上,我一般分两个情况走,先是保底,再是保证生活质量。
保底就是要有一份稳定工作提供现金流,保证有钱吃饭,不用啃老过日子,这就是底线。
然后做一个合理的资产配置,权益类和固收类七三配比(我自己的),固收上的钱至少保证日常生活质量不下降,最好能持续三五年。
然后要对产品的亏损风险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比如活期类,我们知道这类产品风险极低,但恰恰因为它的安全性,所以只能拿到两三个点的收益。
再比如信托网贷,虽然收益率是相对较高,但有逾期,暴雷的风险,所以买之前要多做些功课,分散投资。
还有基金定投,别总惦记着它可能在三五年后给自己带来翻倍的收益,很可能在翻倍之前,先有50%的亏损,如果真面临这个风险,自己扛不扛得住。
总之,投资前,先把过舒坦日子的钱留下,再把极端情况想好,然后放心的去资本市场买买买,而不是指望通过短期投机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