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年度畅销书榜单中,都市个人成长修行书《遇见未知的自己》赫然在列。
十多年后的今天,这本书不仅没有被岁月淘汰,反而被奉为国内心灵成长领域经典,引导了更多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断成长,并且向快乐、幸福、成功靠近。
这本书的作者张德芬,出生在台湾省,从台湾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后,她又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了企管硕士学位,回国后定居在北京,并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的执照。
几年后,她辞去了原本国际知名公司的高管工作,专心研修身心灵课程。
张德芬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同时翻译了德国心灵导师艾克哈特·托尔的作品《新世界:灵性的觉醒》和加拿大知见心理学领袖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礼物》。
在这本书中,张德芬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以其深入浅出的笔触,揭示出了困扰人们的烦恼痛苦的深层的原因。
她并不是灌输式地讲知识,而是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引导读者们跟随主角一起探索生活,书中塑造了一位深陷生活琐碎与困顿的都市女性,故事就围绕着女主角李若菱展开。
我们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可是焦虑抑郁的人却越来越多,因为大家都在和外部世界竞争、比较,想通过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而获得幸福,很少有人去关注自己的内心。
其实,一味地执着于外在的获得,人生的痛苦只会越来越剧烈,快乐的真正途径是向内探索,我们应该取悦自己而不是取悦其他人和事。
那么,如何向内探索呢?又该向内探索些什么呢?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解读《遇见未知的自己》的主要内容,让我们一起跟随女主角若菱,探索自己的内心,寻找真正的幸福。
你将听到,“认识自己”这个问题,能帮助我们知道大多数人困惑的成因,破解命运和世界规则的密码。
你将明白,了解和联结自己身体和心灵,有利于克服控制人生模式的不良习惯。
读懂自己的情绪,臣服于已定的事实,不是懦弱而是创造进行的机会,当我们愿意臣服,怀着谦卑和感恩的心态放下痛苦,接纳生命之洪流时,就能获得自由解脱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本书的了解,你能够抽丝剥茧地了解和看清自己,并通过观照和定静的方式检视自己思想的谬误,通过觉察的方式建立真正的身份认同,达到爱、喜悦、和平的状态。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01思考“认识自己”这个问题,能破解命运和世界的密码
故事是这样的,正处在生活困惑期的女主角李若菱在机缘巧合中认识了一位老人。老人给落魄的若菱提供了一个避雨的空间。
若菱在自我介绍时说,自己是一家外企公司的营销经理。
但老人摇摇头说:“名字和工作都不能代表你是谁,真正的你是不随着工作而改变的,不随着任何改变而改变的。”
为了解释“我是谁”这个问题,若菱不禁讲起了自己的过往,潸然泪下。
她说自己是个苦命的人,从小父母离婚,在祖父母的抚养下长大到十岁,来到母亲身边后,继父又对自己不好。
为了脱离家庭,她早早结了婚,但是因为久婚不孕受到了婆婆和小姑子的白眼,老公也不帮自己。
老人认为,这个答案只是一个身份认同,是若菱看待自己的角度。
有了这样的身份认同,若菱便肯定了自己是一个不幸的人,是多舛命运、不公待遇、他人错误的受害者。
这正如若菱也有另一种身份认同一样,若菱说自己是一个聪明伶俐、才华横溢、相貌清秀,毕业于知名大学的女性,老公毕业于清华大学,收入丰厚。
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同样,身体不是真正的自己,我们的细胞每隔大约七年就会全部更新,所以我们有一个身体,但并不等于身体。
心也不是真正的自己,因为我们即便能感觉到情感、思想,也无法证明我们就是那些感觉本身。
灵魂是比较接近我们自己的,但是这个词往往被宗教滥用,或者被贴了太多不相干的色彩和标签,所以灵魂也不能真切地表达我们究竟是谁。
老人说,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破解“认识自己”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知道自己不是什么。
而现代人困顿的原因也在于此,我们往往不清楚自己不是什么,盲目地去攀比、附和、盲目地追求并不能真正代表自己的东西。
若菱开始思考,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什么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东西?是金钱吗?
起初若菱认为,财富和权力一定是人人都想要的东西,不过,当她想到有钱的老总苦苦追求健康的时候,她为自己的答案加上了健康、爱和快乐。
不过,老人说:“你说的那些人追求的东西,像权力、财富、健康,其实最终目的都是在追求内心的喜悦与和平。”
所以,人类终其一生追求的是爱、喜悦、和平。
需要注意的是,老人说的爱,不是狭义的爱,而是广义的爱,不是男欢女爱,而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
如果我们以爱之名去苛责另一半、去过分要求孩子,那爱就不再是真正的爱。
很多家长管教孩子,不仅出于爱的目的,也掺杂了怕丢脸的情绪,甚至是将自己对未来的恐惧投射在孩子身上,加重孩子的负担。
我们对亲近的人,更要注意沟通的方式,过分地担心亲人,不断地传递焦虑,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加害行为。
真正的爱是:我爱你,所以我表达对你的爱和关心,而不会要求你按我预设目的去做。
而若菱说的快乐,也和老人说的喜悦不同。
快乐是由外在事物引发的,它的先决条件就是一定要有一个使我们快乐的事物,所以快乐的过程是由外向内的,当令我们快乐的情境或事物消失了,我们的快乐也就消失了。
喜悦就不同了,它由内向外绽放,从我们内心深处油然而生,什么也改变不了喜悦的充盈。
若菱觉得自己离快乐都很远,何况是喜悦,那太难了。
老人说,世界的真相和我们的追求一样,需要重新领悟。
我们通常认为,空间是空的,而物质是实在的。
可是事实上,任何物质本质上都是空的。
很多现代伟大的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即使看起来像固态的物质,包括我们的身体在内,它们的内部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空间——原子和原子之间的距离,远超过它自身的大小尺寸。
在所有的原子和分子的内部空间里,粒子其实占据了很小的空间,其余全是真空。
而且事实上,这些粒子是不停地消失和出现的,像音符的波动一样,是振动的频率,也就是能量。
能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会通过能量振动来交流和改变的。
好的能量和负面的能量都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比如说,美国一所中学做过一个小实验:找来两位教学成果差不多的老师,让其中一个老师去教成绩最差的班级,却告诉他这是“资优班”,请老师认真地带领他们。
另一个老师去教“资优班”,却告诉他这一班是普通班,随便教教就可以了,不必太费心。
结果一个学期下来,原来普通班的学生成绩竟然比资优班的学生成绩要来得好,证明了“观察者影响被观察者”的结论。
这就是积极正面的能量带来的奇迹。
关于能量的奥秘,还有一个著名实验——“吸引力法则”:在一个房间里放满了不同频率的音叉,如果振动其中一个音叉,另外一个和它振动频率相同的音叉也会被引动。
所以,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快乐、正面的思想,那么好的人、事、物都会和他起共鸣,而且会被他吸引过来。
同样的,如果一个人老带着悲观、愤世嫉俗的思想频率,那么就难怪常有倒霉的事发生在他身上了。
老人的观点让若菱大受震撼。
若菱明白了,如果我们不能与自己真正的追求相连,而是去不停地向外所求,就只能依靠别人的能量生活,一旦别人向我们注入不好的能量,我们只能变得消沉。
不过,如果我们明白了自己真正的追求,成为一个积极正面的人,我们就会吸引来更多幸福的人和事。
以上就是我们说的第一个要点内容,人类终其一生追求的是爱、喜悦、和平。
世界是能量的交换,好的能量和负面的能量都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02修炼身心,读懂自己的情绪,臣服于已定的事实
若菱告别老人后,独自去看了老人推荐的一部电影,她已经很久没有和老公敞开心扉地聊聊天了,两个人虽然同住一个屋檐下,却像不相干的两个人。
电影里说:我们的大脑每秒要处理四千亿个的信息,但是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两千个的信息。
所以,我们会选择性地去看东西,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
至于如何选择,受到个人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的影响,完全是因人而异的。
所以,每个人每天环顾四周,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大脑会自动除掉。
若菱把电影里的观点和老人说过的能量联想在一起,得出了一个令人恍然大悟的新观点: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其实我们创造了我们自己的世界。
我们身处什么样世界,取决于我们如何构建这个让自己身处其中的世界。
这个观点并不是无稽之谈,从生理学和生物学来说,当我们在身体层面或是大脑层面产生某种情绪感受时,我们的下丘脑会马上生成一种化学物质,叫作“胜肽”。
胜肽随着血液跑到我们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被细胞周边的上千个感应器所接收。
久而久之,感应器对某种胜肽就有了特定的胃口,会产生饥饿感。
所以,如果你一直发脾气,你的感应器就对发脾气的胜肽有了需求。
每当你很久不生气,你的细胞会让你有生理的需求,你会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想要去发脾气,不明所以地就开始生气,或者是明明可以不用生气的事情,但就是惹得你气急败坏。
这也就是说,电影里总结的:“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这真是一个可怕的事实。
我们的情绪模式,甚至是人生模式都在冥冥之中被规定着。
我们自以为可以操控我们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实际上,我们被与胜肽有关的潜意识掌控着,像是一部自动化制约模式下的机器,总是身不由己。
潜意识就是我们的人生自动化导航系统,想要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必须认识自己的身心,与潜意识沟通,应对种种潜藏的人生模式。
在潜意识方面,若菱的老同学建新也有一些见解。
建新告诉若菱,很多看似简单的生活事件,看起来好像无足轻重,可是都潜藏着一些信息。
比方说你想从事某种行业,因此要去考一个证,结果考试当天遇到找不到准考证、交通堵塞等等意外情况,诸多不顺利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其实这就显示出你的潜意识其实并不想要走这条路。
还有,如果我们的人际关系一再出现相同的模式,比方说,同事、老板和你相处的模式,不管你走到哪里都碰到同样的人、同样的事、同样的互动方式,这时你就知道是潜意识的一个模式,在主宰你的命运和行为了!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每天出现的负面感受,像是感觉自己不被爱,不受重视,不重要,自己是受害者等,都是潜意识的模式在运作。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并不是束手无措,当我们开始了解潜意识的运作机制,其实就已经在改变,做出了修炼身心的第一步。
老人还告诉若菱,我们可以和自己的身体沟通,改变自己的细胞记忆方式。
任何能让我们专心致志、活在当下的运动,都可以帮我们与身体重新联结,运动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做它时的心态和状况。
所以无论是跑步、快走、游泳、太极拳、瑜伽,只要你能够专心地观照自己的身体,这些运动都可以成为一种冥想。
与身体对话、联结的最佳方式就是静坐冥想,一呼一吸之间,都能感受到心灵与身体的联结。
除此之外,在饮食方面,尽量少食多餐,每一餐吃40%的谷类、40%的水果蔬菜、20%的蛋白质食物,注意细嚼慢咽。
我们必须通过合理的运动和膳食呵护自己的身体,突破身体和生理层面的障碍,感受自己真正的渴望,体察自己真正的情感。
当若菱的生活状态好起来的时候,噩耗又来了。
公司改建,营销部门只能留下一个营销经理,若菱是两个营销经理之一,业绩方面一直比另一位经理优秀,但是无奈的是另一位经理是领导的女朋友。
若菱觉得自己一定要失业了,偏偏回家的路上遇到了老公搂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
若菱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老人抚摸着若菱的后背,让她好好哭一场。
在若菱的人生中,从来没有人给过她情绪上的支持和关怀,她的情绪从来没有被认可过,所以崩溃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老人告诉若菱,有些情绪是由于我们的潜意识模式产生的,而有些情绪是与已定事实有关的,我们必须全心全意地接受事实与情绪,臣服于事实,这样才能放下情绪,创造平静的状态。
已经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如果不臣服,就好比用头撞一面铁墙,就算是撞透了也是徒劳无功。
此时,不要批评、不要抗拒,应该去大胆地接纳,我们可能想呐喊、甚至让嘶吼,那就让身体里的能量自然地流露出来。
最关键的是,不要压抑情绪,而要用爱去接纳被压抑的愤怒和悲伤,慢慢消融它们。
这就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重点内容,潜意识规定着我们的人生模式,我们必须去了解自己的身体,呵护好身体,破解身体的阻碍。
面对已定的事实,要臣服于它,接受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
生活不断给我们体验和成长的机会,我们是否能和若菱一样通过这个残酷的考验?
03通过观照和定静的方式检视思想的谬误,通过觉察的方式建立真正的身份认同
若菱逐渐体会到了臣服的好处。
她接纳了当下,不徒然浪费力气去抗争的时候,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
原来的挣扎真的是白费力气。
而且,正因为她把能量充分关注于眼前的事物上,才有可能发现更好的解决之道,脱离眼前的困境。
若菱没有抱怨公司,也没有抱怨领导,而是心平气和地带着业绩跟领导交流,最终领导也结合若菱一直以来的表现,给若菱安排了新的岗位。
若菱离开了营销部门,去了公司的新部门继续担任经理。
不久之后,若菱的老公和外遇分手了,外遇每天都在吵闹,催促离婚,而若菱的冷静,反而让老公获得了一些安稳。
若菱没有着急处理自己和老公的关系,她想多留一些时间,让彼此都平静下来。
若菱继续学习着,看老人推荐的书籍和电影,和老人的其他学生交流。
若菱学会了观照自己的思想,并且检验它们的真实性。
没有任何事情可以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痛苦是来自我们对事情的解释。
痛苦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是我们对事情的解释造成了痛苦。
故事的最后,若菱和老公离婚了,但她生活得很充实、很幸福。
观照自己的思想并不难,第一步,要下定决心,不再被干扰;第二步,要花时间去培养觉察和定静的功夫。
最开始我们可能连五分钟都坐不住,心猿意马。
但是随着我们的修持,逐渐就可以静下心来,好好看着自己。
每个人修持的方法不同,有些人选择做瑜伽,有些基督教信徒读《圣经》,有些佛教信仰者默念《心经》,只要是做类似的沟通身体与心灵的工作,就能逐渐从自己的人生模式当中走出来。
静坐冥想是培养觉察和包容能力最好的方法,一开始五分钟也可以,慢慢地把时间拉长,就能看到效果了。
定静的功夫是对治我们纷乱思想和负面情绪的最有效的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觉知,提升我们对事物以及自我的觉察能力。
而且在冥想时,我们的身体、情绪、思想都在严密的监控下,我们能和真正的自己短暂相聚。
虽然短暂,但已经接近生命的源头了,也许不能畅饮,但多少可以沾染到那湿润的水汽。
老人解释,“定静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立起来的,不过在过程当中,你会愈来愈感受到来自真我的那些特质:爱、喜悦、和平。”
老人的引导,是帮助我们去看见自己,但是当我们看见自己、觉察了这一切,必须要有足够的心量去包容、接纳、改变。
我们只能自己去改变,没有任何人能替我们完成这件事。
当我们联结了身体,臣服了事实与情绪,观照并检视了自己的思想,就离觉察自己不远了。
放弃掉无谓的身份认同,不要将自己定义为“没有人爱的女人”“苦命的孩子”“不幸福的年轻人”等等。
从外界的噩梦中醒来,进入了自己真正的爱、喜悦、和平的状态中时,就能获得真我,具备幸福的能力。
我们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逐渐看到让人真正喜悦的东西,它们无所不在。
一朵迎风招展的小花,一个婴儿的微笑,一片阳光下闪亮的树叶,一句朋友随口的赞美,这些都是无声的问候、喜悦的祝福。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三个要点,通过观照和定静的方式检视思想的谬误,通过觉察的方式建立真正的身份认同,与真正的自己相聚,达到爱、喜悦、和平的状态。
好了,听到这里,你就已经学会了《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里的精华内容。
让我们用本书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你内在的投射,就像镜子一样反映你的内在。
不要浪费能量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抗拒的东西上。
先整理内在层面,然后再集中精力去应付外在可以改变的部分。
今天,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现在我再来为你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明白了,人类终其一生追求的是爱、喜悦、和平。世界是能量的交换,好的能量和负面的能量都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其次,了解了潜意识规定着人生模式,我们必须去了解自己的身体,呵护好身体,破解身体的阻碍。
面对已定的事实,要臣服于它,接受而不是压抑自己的情绪。
最后,我们知道了,要通过观照和定静的方式检视思想的谬误,通过觉察的方式建立真正的身份认同,与真正的自己相聚,达到爱、喜悦、和平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