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婆家南院住着一对六十多岁的夫妻,全村人都称呼女的为赵大娘,男的为倔老头。
他们家院子大,房子多。平时只有俩老人住,儿孙大了移居别处了。让人奇怪的是两人分开住不同的房子,连吃饭也是各吃各的。其它的沟通交流也很少,大娘负责做饭、洗刷,老头负责种菜、采购。有时还听赵大娘说,倔老头经常在院子里大声训斥“饭难吃死了!”“天天浪费电……”常言道少年夫妻老来伴,他们的日子怎么过成这样呢?
同村老人讲述:倔老头是南院领养的孩子,小时候娇生惯养,脾气倔强,不喜欢和家人交流。倔老头成人后,亲戚给他介绍了赵大娘,他不喜欢。当时都是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孩子做不了主的。大人们认为门当户对,强迫他们结婚了。结过婚前几年他们关系还好,接连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公婆一直跟着操持着,小日子过得不错。后来倔老头找了份工作就离开家住了,半年几个月才回来一次,给老人点钱,自己也是在外屋睡,和大娘很少交流。
赵大娘领着孩子一直和老人住一起。后来听外人传一些倔老头在外面的风流韵事,大娘默默忍着没当回事。有一次半夜大娘竟然发现倔老头和同村里一女人搂抱在一起,她气急告诉了公婆。结果还没等大家质问倔老头,他却把赵大娘打了一顿。事情处理的结果就是:男人玩心重,老了就好了。孩子还小,必须以家庭为重呀!从那以后倔老头几乎是不回家住了,赵大娘一心扶养孩子,照顾老人,和倔老头虽然不离婚,也和陌生人没两样。
倔老头虽然不和赵大娘说话,但是对家里的大事是负责的。孩子上学、结婚、盖房等一切开支,都是他办理。所以孩子们有事都去单位找他,他们关系还不错,只是不像别的父子那样说笑。
再后来,赵大娘把公婆伺候走了,孙子都领大了。 倔老头也退休了,他居然搬回老房子住了,只不过又把房子翻修一遍,装上空调、太阳能等。在当时的农村,老人能有这条件住的没几家。所以和赵大娘相处久的人都为她感到高兴,见面就对她说“你的苦日子终于熬出头了。”难道“等老了老了就好了”真是“至理名言”?
大家没想到的是装修好的房子是倔老头一人住,根本没有要赵大娘住的意思。他每天出门采购,见外面人说笑打趣;一回家里,把买的东西放好,就回自己屋里去了。赵大娘每天做饭,洗衣,即使喊“吃饭了!”也没人答应的。还好孩子们都知道母亲的辛苦,吃的用的都送来,赵大娘头疼发热的都是找孩子帮忙。这也是赵大娘最欣慰的地方,孩子们都健康长大,都疼爱她。自己的忍让付出也算有回报吧!
人生短短几十年,要扮演好几个不同的角色(如儿子、丈夫、父亲等)。当回首往事的时候,有几个角色是演好的、问心无愧的呢?不负上天让我们作为“人”来世上走一遭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