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菩提树下
《金刚经》讲义|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金刚经》讲义|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作者: 孙雪Kina | 来源:发表于2021-02-25 11:12 被阅读0次

本文是从杨宁老师开示的《金刚经》讲义视频里整理出。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世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问须菩提:“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吗?”须菩提说:“可以,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陀说:“须菩提,若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那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那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又说:“世尊,现在我理解佛所说的意思:不应当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此时世尊说了一个偈子: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这一品佛与须菩提的问答很微妙,一定要知道他们站在怎样的角度交流,否则我们就会纳闷,须菩提怎么会答错佛的问话呢?

在经文的前面,佛已几次与须菩提探讨过关于如来的身相问题,如第五品:“须菩提,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诉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第十三品中,“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我们可以从前面的经文中看到,须菩提在前面所有的回答都是不可以。不可以以某一种特定的身相见如来,但现在这一品,为什么当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世尊。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因为此时,佛立于如来真空之境与他交流第一义谛,我们从第二十一品中看到佛否定了须菩提提到的众生的存在,说众生是个假名。第二十二到第二十四品中是须菩提在提问,佛谈到了「无上正等正觉」是不着一切相的平等与无所得心。第二十五品又否定了凡夫的存在,说凡夫是假名。

其实在这个几品的对答中,佛已意在令弟子们不再着相后,抛开仍是凡夫、众生的知见,该从闻法者的角度进入如来真空境界了,已不能有闻与所闻,观与所观了。而须菩提一时未能领悟,未能安住于如来的真空境界中。但须菩提知道「真空生妙有」的道理,如来真空之境可以示现一切相而无一切相。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以任一相来观如来,见任一相即见空性,即见如来。正因为须菩提了知这个道理,所以他说可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须菩提这样答,对执着「色空不二」相的弟子而言,听起来并没有错,但对着「如来定向」的众生而言,回答就有失偏颇。所以,如果此品放在前面讨论,这句话的后面可能会加“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但现在须菩提并未这样说,因为须菩提与佛探讨空性的视角已转入「色空不二」的角度。性相一如,弟子们已不能停留在意识层面,用真或假,性或相来分开了悟真理了,而是当下性相都不住,透过去。

因为佛在前几品反复提到如来真空之境中,无念、无心、无一切相,而在此基础上,如来说法,如来度众生,如来说有我。每一位众生都具备如来此品质。

而须菩提从一开始探讨空性到现在,虽然内心深处诸相层层破,但他的关注点始终放在面前的佛陀上。说「如来之境」,也认为是佛陀的「如来之境」,自己此时并没安住在与佛同等的位置上。故他在对空性的回答中,还有一个我、佛以及问答,须菩提与佛还是两个。所以未证果位的人,即使已领悟佛的见地,已开悟,但仍需时时觉照自己言行的角度,否则亦有微细的执着,偏离空性,只有安住在果位上才算真正证得。

所以此处,佛又轻轻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如果此时须菩提已安住在如来真空之境,他即会会意佛说的话,根本没有一个须菩提能观,他拿什么来观呢?也无有一个如来三十二相可观,能观的,所观的都应空,因为无须菩提,眼前也不会有如来,因为无我,无人,故也无如来三十二相。须菩提显然有对空性圆满的知解,但一时未安住在如来真空之境,仍然在回答中滞留了我相佛相,有我在观,而佛提醒的是:须菩提此时应与如来是一体的。故佛马上否定了他的回答,并说:“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佛用一个例子来否定了须菩提刚才的回答,在佛教经典中传说转轮圣王功德很大,他出现于世,可以一统天下,而且身体上天生具有如来的三十二种功德之相,但没有八十种随行好。佛说,如果你这样说,转轮圣王也是如来了。

 须菩提马上明白了佛的角度,说:“世尊,现在我理解了您的意思,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是真空的起用,观如来三十二相,心中实无三十二相,故如来无相。

这一品的最后是就说了一个偈颂: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的这个偈颂是站在如来真空的见地上说的,如果行者真的想了知如来是什么样,就要了知佛的空性智慧,否则,即使你在禅定中看到满天神佛,也不能算真的有一次见到如来。真正想见到如来,要了悟自性,了悟如来真空之境,了悟每个人本质都是佛。

  看到这首偈子,想到一位同修问我说:“佛说不能以音声求我,不能以色见我,那观世音菩萨说,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现,阿弥陀佛说,临终呼唤他的名字,他就会来接引,这不是让我们行邪道吗?”

  《金刚经》中佛的偈颂是立于如来真空之境中,告诉所有发心求取无上正等正觉的弟子们的。如果一位修行大乘佛法的人,心中还着我相、人相、众生相、佛相,佛法相等,是无法回归成就佛果的。而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的角度是空性在时空中慈悲方便的示现,是帮助那些在苦海中无力自拔,走出烦恼绝境的人,一个谈真空,一个谈妙用的,这是两个角度。佛谈的是如来真空之境,果位境界,是众生要想从梦中醒来必须有的见地。而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的行为,只是进入众生的梦中,帮助接引那些梦到自己正在受苦受难,无法解脱的众生。

  我们学习佛法要有佛学的空性正见,也要善用慈悲方便,在空性正见的指导下,入世行菩萨道,以种种善巧的法门接引救度众生。

  还有一些行者引用佛的这首偈颂,对一些谈自己证悟境界或神通的人进行攻击和诽谤,认为这些人是在行邪道,或者直接说是走火入魔。其实,不管这个人在说什么,首先是看他是否执着这些神通境界,是否在炫耀,或以此想获得名闻利养。如果不是,只是行者疑惑求问,或者想告诉别人自己在某一境界中的领悟等,而行者的见地是佛的空性正见,那就不可以说他是在行邪道。诽谤他,就在造口业了。

  佛在第十八品中也说,佛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当然也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境界。既使佛谈这些境界,我们知道佛是在了知一切相虚妄的基础上,谈神通,谈法力无边,谈无量无边的佛土世界状况,我们不能以此来诽谤佛。但也是因为众生实在是太容易执着这些相了,有时不执着肉眼所见,却执天眼所见,所以,后世很多师父们才让弟子们见佛斩佛,见魔斩魔,全是因弟子还未进入如来真空之境,担心弟子们执着这些路上的风景。如果弟子已知一切相虚妄,佛相魔相,不管示现什么都是虚妄,如如不动就好,斩个什么。即使说空说有,谈佛谈魔,也只是度众生的方便。

下一品: 

第廿七品 无断无灭分

第廿八品 不受不贪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刚经》讲义|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by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