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摄影旅行作品谈天说地芳草集
2023·春末,秦川晋水·文学之旅(2)陕西当代文学泰斗

2023·春末,秦川晋水·文学之旅(2)陕西当代文学泰斗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3-05-06 16:56 被阅读0次

    2023年4月20日①

    早起,附近街上小吃店吃早餐。小米粥清得很,不像我们四川稀饭那样稠。但有包子和茶叶蛋可饱腹。惊讶的是,包子陷花样很多,有蘑菇、盐菜肉沫的,还有萝卜豆腐的,甚至有地爪、茄子什么的都可入馅。这家店很小,也很很闷热,因为炉子在室内。

    昨天在西安没什么人戴口罩,今天戴口罩的人多起来,是因为有了沙尘暴(预警)。汽车都蒙上了灰。天空中的太阳成了"白日"!是这(陕西话),我们得赶快逃离。

    今天计划去朝拜当代著名小说家,被称为陕西文学“教父”的柳青(原名刘蕴华),和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

    柳青故居位于长安区滈河湾杨树成荫(有独株白杨)的皇甫村。

    建国初期,柳青从北京来到陕西,出任长安县委副书记,管理农业互助合作工作。同年11月来到皇甫乡,认识了《创业史》中梁生宝的生活原型王家斌。次年3月他辞去职务,移居皇甫村西的常宁宫,开始了《创业史》的写作。

    当年,柳青为写《创业史》,在皇甫村体验生活14年,与村民同生活、共劳作,书中的很多原型就出自皇甫村。我很喜欢柳青,他就像一位朴实的老农,娓娓道来那么生动的乡土故事。

    1959年3月,柳青把《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16005元全部交给了王曲公社书记张文轩、社长董迁枝,说:“我作为一个社员这算是我对公社的一份责任和义务。”1961年,他又向出版社预支了5500元稿费,帮助皇甫村人民架设了电线电杆,添置了鼓乐设备,还建议村民在塬上建生产点,把饲养室、打麦场搬到塬上,节省劳动力。

    《创业史》是中国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60年6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该书共四部,讲述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着重表现这一革命中社会的、思想的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该书在2019年9月23日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在《创业史》中,他成功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等一批活生生的艺术形象。通过对蛤蟆滩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物之间尖锐、复杂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农村阶级关系及各阶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新排列、新组合,完整地展示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风貌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巨变,特别是他们对待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私有制所持的立场和感情的飞跃。也可以说,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创业者的心灵史。这也是这部小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原因。《创业史》结构宏伟,气势磅礴,语言质朴而凝重,充分昭示了柳青雄浑而劲健的艺术风格。

    柳青故居原址在中宫寺,距离现在这个地方一百多米距离,因山体滑坡损坏,已经不复存在了,现在的“故居”是2019年复建的。

    简朴的创作间与会客室以及卧室。

    访客离开时,柳青经常送客到皂角树下。

    柳青深入社会搞创作雕塑。

    几天后的4月23日,我们又来到了吴堡柳青故里。

    柳青故居位于陕北绥德、佳县、吴堡三县交界处的吴堡张家山镇寺沟村。村子被沟壑纵横的群山环绕,一条柏油路穿村而过,路边矗立的一块石碑上,镌刻“柳青故居”,出自另一位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之手。

    以书籍形式建造的“柳青文化园”文学之门,实为震撼之作。顺斜坡而上的“作家签名墙”上的文学大家,无异于是中国当代的“文人魂”。

    故居坡下亦有一石碑刻有“柳青故居”,为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手笔。

    沿坡而上,有古老的青砖大门,一对憨厚的石狮立门两侧,石头立柱刻有对联“耕读雨般堪教子,勤俭二字可传家。”

    一个端庄朴实的小院展现眼前,石碾仿佛传来碾谷的声音。

    柳青出生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代。

    园中还有柳青文学馆、柳青私塾、柳青书院等。


    惭愧我先前并不“知道”陈忠实,然而却被他的小说《白鹿原》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深深打动。

    陈忠实出生在西安东郊(霸桥区)白鹿原下、灞水河畔的西蒋村,年少时就在这片黄土地上挖野菜、拾柴火。白鹿原的春夏秋冬、草木荣枯,陈忠实都再熟悉不过了。

    陈忠实受到赵树理(后几天我们还将专程前往山西晋城赵树理故居拜访)文章的启蒙,开始写作;后来看到柳青的《创业史》,其巨大的艺术魅力使他对柳青产生了覆盖式的崇拜。

    从1988年开始,陈忠实把家人安置在城里,只身来到乡下的祖屋,潜心写作。四年的艰苦写作,1992年3月25日,近50万字的《白鹿原》终于画上了句号。

    《白鹿原》是作家陈忠实创作的长篇小说,由陈忠实历时六年创作完成,首次出版于1993年。

    该小说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通过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以白嘉轩为叙事核心,白鹿两家矛盾纠葛组织情节,以反映白嘉轩所代表的宗法家族制度及儒家伦理道德,在时代变迁与政治运动中的坚守与颓败为叙事线索,讲述了白鹿原村里两大家族白家和鹿家之间的故事。

    1998年,该小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  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在这个农家院落里,至今保留着陈忠实创作《白鹿原》时使用过的书桌、台灯等家具。

    故居外的瓦墙、竹林。

    装饰墙的黑板上,有陈忠实填的词《清玉案·兹水》。


    《清玉案·兹水》

    陈忠实

    涌出石门归无路,反向西,倒着流。

    杨柳列岸风香透。

    鹿原崎左,骊山居右,夹得一线瘦。

    倒着走便倒着走,独开水道也风流。

    自古青山遮不住。

    过了灞桥,昂然掉头,东去一拂袖。

    读词能感受到作者心中睥睨一切艰难困苦的豪气,令人荡气回肠。词中独特的地理位置、山川风物的描写,如歌如画,实为视觉饕餮盛宴。

    灞河,黄河支流渭河的支流,古名滋水,全长109公里,流域面积2581平方公里,发源于秦岭北坡蓝田县灞源镇麻家坡以北。流经灞桥区、未央区,在西安市未央、灞桥区之间汇入渭河。

    灞桥,曾用名情尽桥、断肠桥、销魂桥,是西安市灞桥区境内的一座桥梁,位于灞河水道之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久负盛名而又相当宏伟的一座桥,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曾是西安东去的一条必经通道。 

    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桥,故称“灞桥”;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将桥名改为“长存桥”;隋开皇三年(583年),灞桥重新建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按旧制加建灞桥;1955年,灞桥改建为新式钢筋混凝土板桥。

    我们驱车从白鹿原下行进到白鹿原上,俯瞰原下沙尘中的旷野,回味着书(剧)中的故事和人物的世事变迁,前往白鹿仓。

    白鹿原·白鹿仓景区,位于白鹿原上,南望秦岭、北眺渭月、西瞰古城、东览乡野,以陈忠实小说《白鹿原》内容为线索,以白鹿原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塑造了一个大型综合性文化旅游景区。尤其是白鹿原古街由《白鹿原》小说中描绘的古街原貌再现,结合白鹿原的地域文化、美食等,原汁原味地展现白鹿原特有的魅力。

    (文字资料来自景点介绍及百度百科)

    (下篇:《2023·春末,秦川晋水·文学之旅(3)“天下第一仓”——丰图义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春末,秦川晋水·文学之旅(2)陕西当代文学泰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cz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