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意象
“意象”一词在中国文艺领域里表示用形象来表达意 ,即“有意味的具象”,是意识层面的意象,如:
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杨柳、落花、松、菊、梅、萍、芭蕉等。鸦、杜鹃 、猿、蝉、鸿、雁、青鸟、鱼、鸳鸯、鹧鸪等。舟、湖、长亭、 镜、灯 等。
登楼、凭栏、吹笛、吹笙、饮酒、折柳、捣衣 等。
(1)意象情像交融的美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悲切地葬花时,读者也不由得落下了同情的眼泪。
(2) 和谐的美
《小雅·采薇》写出征战士久役归来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虽充满悲怨,但那由自然界的春风秋雨的景象来体认人与自然生命之节律,感受宇宙自然之和谐的心态却是显见的。
孔子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为后世文学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3) 悲壮忧患美。
崇高、悲壮、沉郁的意境,有强烈的美感力量。
(4) “比兴”的艺术感染力
如触物生情、托物寓情、感物吟志、情景交融中都通过“比兴”表现出强烈的美的特征。
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他认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在这里,诗人以孔雀向南飞去却不愿失偶分离来象征焦仲卿和刘兰芝的恩爱依恋。既有“比”,也有“兴”,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调。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通过描写作者朱自清的看到荷塘月色的一路所看所思所想,表达了对自由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引起读者美的感受。
西方的意象
西方的意象却是潜意识层面的意象。如托马斯曼的魔山,撒旦探戈里的钟声都是虚幻的,潜意识层面的。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中,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虽是三个不同层次,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系统结构。
弗洛伊德将这种结构作了一个比喻: 门卫,引起意识的注意,就成为意识。
潜意识 是被压抑的但不能用通常的方法使之成为 意识的“潜在意识”。是被我们压抑或者隐藏起来的那部分意识,就是说现实中看不见的人的潜意识活动,但梦,通过门卫的审查,在脑海中呈现具体画面内容 ,变成了意识。有时候,画面是人头脑中不经意出现的,比如白日梦,当你主动去捕捉和再现它时,也可以视为意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