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象到感受
关于意象的重要性,大家可能已经知道了,但是意象生发的感受,仍然很多人不太理解。就此专门写一篇,给大家参考。
很多人认为,感受我有啊。其实是将感受和感觉混淆了。多数人写文章都有一点感想,才开始写,但基本上都是感觉,比如生活的艰难、人生的风雨、恶有恶报等。没有意象,不能获得感受。
你要对着浮上来的意象,比如一个车站,你送别自己爱人,这个意象你有印象,你对着这个画面来感受,这时候出现的感受,会不同于你简单地感觉。它并非说依依不舍,而是一种模糊的感受,有一点激动,你就可以写了。如果还不激动,就继续酝酿,对着这个意象看和想。但也不能想得过于清楚,过于清楚就过滤了很多意味。一旦你觉得对意象有一点激动,就可以动笔。
1.意象的打捞是一个训练,意象经过训练,会经常浮现,但抓住它的感受不容易,有时候要在一个月里,多次回想这个意象,直到它的感受能出来
2.如果感受始终出不来,不激动,就换另一个,继续这么练。
3.阅读的时候,尤其第二遍,你要抓的就是意象,它是如何推进的,什么一种情绪推进的。如此,你可以理解作者的创作过程,就有收获。
4.感受是在写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不断推动场景的转换,它是变化的,深化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答案。一个固定的感受,没变化的感受,写的过程没有探索,原地不动,读者没法跟着感受走。
5.因此意象并非是画面清晰了才写,感受也并非清晰了才写。心有所感(心对意象有激动)就可以动笔;意象和感受都是随着书写而渐渐清晰,这就是创作过程。重在过程,读者看的不也是过程吗?否则他看故事梗概得了。
举例:
我的《白色恐龙》
我不可能看到恐龙的面貌来写。只是觉得它巨大,白色,有了意象;我觉得感动,因为这种巨大的怪物,是一种压迫人的象征,我的生活中似乎有这么一只怪物,这叫心有所动,我激动地想写出来。
写的过程:
我在哪里?房间。
我在干什么?无所事事,躲进小楼成一统,想安安稳稳。
这时候白色恐龙来了。
我一点点写它的动作。发现它的头在厨房,尾巴没地方放,放进了卫生间,因为它太庞大了。
然后才看到它的眼睛,它的嘴。我一点点表现它的行为,不需要解读它到底为什么那样干,它自然有意味。我始终保持冷静描写,看它到底在干什么,主人公又干了什么,直到结束。
写作是尝试的。不可能说有一个明确的信号,告诉你可以写了,一定能写完写好,不是这样的。
意象有了,感受有了,信号是什么呢?觉得有点激动了。这就可以了,不是说感受清晰了——“啊,压迫人的力量多么庞大,无处不在”。如此清晰,是写不好的。它变成了一句中心思想,而不是探索的过程。
作者看清了所有,有了大纲,是很难写好的。不要有大纲,一定要有,就写最粗略的大纲。
有时候写下第一句,感受强烈了,画面突然清晰了。
都是边写边形成的。不是在头脑里什么都有了才写。
万一写不下去,放着。过些天再看,还不行。那么让它彻底呆着,也没什么。也许哪一天突然又来了念头呢?常有的。
这些没有套路的,都是尝试的。不要有那种很机械的思维,认为好像有一个固定的程序来操作。
以上所说的都是参考,重要的是写来尝试。
写一下一句话,有时候就召唤了一段话,一个场景写完,可能另一个场景就浮现,意象也跟着来了,意象的串联,就是一篇长文。单个意象,就是一个短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