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看一个相对简单的难题。别费力去分析它,凭直觉做做看。
球拍和球共花110元。
球拍比球贵100元。
问球多少钱。
你会马上想到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当然就是10,即10元。这道简单的难题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能引出一个直觉性的吸引人的但却错误的答案。计算一下,你就会发现。如果球花费10元的话,总共就花120元(球10元,球拍110元),而不是110元。正确答案是5元。我们可以假设那些最终得出正确答案的人也想到了这个答案,只是他们不知通过什么办法成功抵制住了直觉的诱惑,最终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
这个球拍和球的问题将是本书反复出现的主题:很多人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显然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力避免费力思考。
————思考,快与慢(第三章 惰性思维与延迟满足的矛盾 节选,页码:28-29)节选
看到“惰性思维”让我想起“佛系”这个词,社会思潮的多元化难免会出现一种很好玩的现象,同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人,怎么概括都能说得圆,塞得满。例如一个碌碌无为,无欲无求的人,大家觉得好吗,是用懒惰来形容他还是佛系来看待他。我觉得大多还是取决于看的人的心境吧,够宽容的人,会把这类人看得很佛系,较真的完美主义者大概就会觉得他懒惰了吧。小嘴一张,评论的不是别人,显露的是自己。脱口而出的话心里想三遍再说出来,抵制住直觉的诱惑。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