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看春晚,现在过年看贺岁片。
大年初一进电影院,好像成了一种习惯。
今天提前看了一下过年的贺岁档,都有哪些电影,突然就有一点伤感,因为让我养成大年初一,进电影院这个习惯的人,是周星驰,但是今年的电影贺岁档,却没有他的电影了。
虽然有些小失落,但默默安慰自己,这样也好,省得他电影拍的不如人意,被骂上热搜,年也过不好。
可是,有时我很疑惑,有些人天天出来圈钱,大家习以为常。
有些人鲜少露面,难得出部作品,有个大动作,但只要作品不够好,满足不了观众的期待,就会被贴上圈钱的标签,
比如,这几年,因为电影《美人鱼》,《西游伏妖篇》和《新喜剧之王》,接连让观众失望的周星驰,就被骂的很惨。
今年,他没有作品上映,对于想看他电影的粉丝而言,又落寞,又自我安慰,因为不想他晚年不保,继人缘不好的负面标签之后,再贴上捞金的词条。
可有时我会想,每个人都有人生的巅峰期,对于某些天才导演来说,他们已经用巅峰期,证明了自己。
那么,往后余生,无法超越自己的周星驰,就不配拍电影了吗?
最近读毛姆的《青年到此为止》,他谈及一个现象,感觉和我的疑惑很相像。
他说,很多写作者,随着年龄的增大,他的语言,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时代,年轻人需要新的语言表达,倘若这些写作者,还是不服气,偏要不停写不停写,最后就像那些喋喋不休的老人一样,变得讨人厌。
毛姆70岁时,本来计划的还有几本小说要写,后来一本也没有去写,一方面是因为身体状况已经不允许了,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意识到了,这些小说,写与不写,对于读者,对于自己,都没有任何意义了,因为他既无法满足读者,也无法超越过去的自己。
创作者的这种清醒和自知之明,和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很相似。
对于这些经历了人生的巅峰期之后,就及时收身的隐士行径,既是一种高风亮节,也是一种保存声名的好办法。
在人生最高光的时刻退场,才能在江湖留下不败的奇迹和美谈,才不会经历可能会有的狼狈和尴尬。
否则江山代有人才出,你过去引领的风骚,可能就会被江郎才尽的嘲笑淹没。
因为,哪怕你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也逃不过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悲凉。
拿周星驰来说,作为导演,他无疑是成功的。
很多电影,比如《唐伯虎点秋香》,《大内密探零零发》,《功夫》等,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依然经常拿出来刷。
后期有争议的电影,比如《西游·降魔篇》,我一直觉得很惊艳,觉得他拍电影的角度很另类,总是在怪异中,呈现一种喜感,在喜剧中,又藏着悲凉和无奈。
后来,他拍《美人鱼》,被认为是吃老梗,消费环保情怀,可是我觉得《美人鱼》很震撼,很有想象力啊,在繁华的香港,藏着通往海洋的地方,传说中的美人鱼,也真的存在,这种亲切又神秘,鬼扯又一本正经的感觉,一直是周氏喜剧,带给我特别惊喜的地方。
就连在影院看完后,感觉一般的《新喜剧之王》,出了影院后,一连好多天,心里也隐隐的难过。
对于有梦想的人来说,最怕所有的努力,不过是白费力气,最怕一腔孤勇,最后换来的是一无所有。
可是,周星驰却告诉我们:只要不投降,这就是成功。
在今天追求速度,追求功名利禄,浮躁而喧嚣的年代,周星驰的电影语言,显然不适合当下人的心态。
你会觉得有些肤浅,甚至幼稚。
过去,我们会因为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的爱情而感动,现在不会了。
周氏喜剧无法打动大多数人的原因,不仅仅是喜剧的梗,跟不上时代了,喜剧的语言表达,有些老套了,最根本的原因是,周星驰相信的那一套,现代人,已经不信了。
年少时,不懂周星驰喜剧里,隐藏的悲伤。
现在,越来越现实的我们,终于读懂了悲剧,却读不懂周星驰电影里的,那些童话了。
这么多年,我们看周星驰的电影在成长,他却留在原地不动,还相信那一套。
是我们世故了,还是周星驰,太固执了。
我想,一定是他太固执了。
这么多年来,作为导演,他一直很低调。
汶川地震,他捐款3000万,捐助100所周星星小学。
很多人都知道,骨髓很难匹配,为了能带动更多人捐献骨髓,为更多患者提供希望,他主动捐献了骨髓。
有人说,他很早就头发花白,跟他捐骨髓有一定的关系。
可是多年来,只要他出来,伴随的争议,不是人缘太差,就是江郎才尽,要么就被质疑消费情怀,圈钱敛财。
承认自己拍电影就是为赚钱的王晶,因为资助几部文艺电影,都能被理解,被赞真性情。
出轨的陈思诚,都能通过《唐探》系列洗白。
围绕在星爷身上的差评,从来就没有消停。
在所有围绕周星驰的评价中,黄秋生说的很中肯,他说:你只见到这么多人说他不好,有看到他出来说别人一句吗?孤独的人总是无法被人所理解,不是人品问题,而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存在差异。
罗伯特·萨波尔斯基,在一篇名为《为什么你的大脑讨厌别人》的文章中写道:我们讨厌一个人,是因为他和我们不一样。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看起来和我们不一样,也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时,大脑的杏仁核会优先激活,这意味着与恐惧和攻击相关的大脑区域会爆发出来。你会下意识的产生排除异己的本能行为。
而周星驰,无疑是个异类,甚至在工作时,显得冷血而不近人情。
拍摄《少林足球》时,有一段大师兄表演铁头功的戏,周星驰不仅真的用酒瓶拍,而且连碎8个酒瓶后,他依然不满意。
合作过的女明星张敏说,她在片场什么都要管,即便他根本就不是导演,却很喜欢事事插手,比导演还权威。
而另一位合作过的导演王晶也说,周星驰的片场控制欲很强。
可以说,他还是小演员的时候,就操着导演的心,成为导演后,更是事无巨细,事事都要管。
精细,高标准,和完美主义,会缔造好的作品,但很容易败坏好人缘。
因为放在生活中,你有一个这样的同事,你也会很反感。
尤其是在崇尚团体主义,人情社会的中国,周星驰,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异类。
在向太骂他最凶的时候,有新媒体同行问我怎么看,我说,那些向太爆料的事情,哪一件不是鸡毛蒜皮,根本上不了台面,可是向太偏偏要嚷的人尽皆知,因为他们的性格,本来就不对付。
一个以仗义,活泼,热血,大姐大的形象出现,一个是沉默寡言,有些理想主义,内心秩序很强,还有些小气的男导演。
你觉得他们相处,能愉快吗?
有时候,人们讨厌一个人,根本不需要对方做了什么伤天害理事情,不对付,看不惯,就足以放大对方所有的缺点,放大对方所有的过错。
所以,在这种争论中,纠结谁对谁错,根本毫无意义。
我们只需要知道,周星驰是天才导演,而社会,需要对天才,多些包容和理解,就够了。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评价周星驰:如果香港也有查理·卓别林的话,那就是周星驰。
既然,周星驰是香港的卓别林,是中国的喜剧之王,那么对于这位曾经带来天才之作的导演,我们为何不能再多给他一些耐心呢。
今天看到他出席活动的照片,好心酸,真的老了啊
如果,他暂时,还没有学会新时代的喜剧表达,那就让这个老人去适应,去学习。
时代在变,人们的品味,兴趣都在改变,导演也需要适应时代,体味落差,寻找切入点。
如果,他始终学不会,始终无法超越自己,那也没关系,因为他是周星驰,他曾经证明过自己。
用他自己的话说:只要不投降,这就是成功。
我们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时,会为小说里,老人不服输的精神感动,我们认为他是硬汉,是英雄,可是,我们真的读懂了吗?
小说里的老人,在同行都拥有大船,都采用现代方式捕鱼的时候,依然用自己笨拙的,遵循过去经验的方式,去捕鱼。
一定程度上,他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老人,但是,他没有认输。
我们为小说里,老人的固执倔强而感动,可是,生活里,这样的老人,却沦为我们的笑料。
但愿有一天,我们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时,是带着关心和祝愿,而不是冷嘲和热讽。
因为,廉颇永远是廉颇,周星驰永远是周星驰。
文 | 巴黎夜玫瑰
图 |百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