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格拉底传 | 思想体系 | 伦理学

苏格拉底传 | 思想体系 | 伦理学

作者: LHLaw13 | 来源:发表于2023-03-03 21:04 被阅读0次

## 伦理学

当亚里士多德谈到苏格拉底那与众不同的道德教导之时,将3条基本原则归功于苏格拉底:

1 德行——做善事的行为,与知识其实是同一的,因此,在通常意义上,各种各样的德行其实都是一种德行;

2 恶行——做坏事的行为,其实都是由于理性上的无知导致的错误;

3 因此,做坏事的行为,实际上并非自愿。

以上3条基本原则,表面上看像是悖论,我们依然采取之前约定的态度——表面只是表面,先不要急于下结论。

我们先从悖论最明显的第3条入手。猛地一看,第3条简直就是胡说八道嘛。

亚里士多德将“知道善却依然作恶”的这种灵魂状态,称为“道德上的弱点”。不过,在苏格拉底看来,并不存在“道德上的弱点”,亚里士多德虽声称“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但在对“道德上的弱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他的观点可能并非真理。

人们经常会做一些自己也承认是错误的事情,而且也是自愿去做,这确实是事实。但苏格拉底的第3条并非是在否认事实,他只是在说,一般人在自愿做坏事时,对“坏事”二字,做了不适当的解读。

一个人行善,或许只是单纯地认为它是善;但从来没有人作恶,只是单纯地认为它是恶。因为一个人即使知道自己在作恶,并且也自愿去做,至少是因为他认为做了这件事,最多是损人(对别人是坏事),但肯定是利己(对自己是好事)的。

所以一个人即使是自愿去作恶,也是要先将这件事解读为“(至少)对自己是善”的。

而这种个人的解读,正是苏格拉底在第2条中所认为的,这是一种错误,一种由于理性上的无知所导致的错误。

人是群居动物,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活的。

就算隐居山林,那你要不要吃饭?不点外卖的话就得自己做,可你的食材哪里来的呢?就算不从外边买,那至少要自己种,可种地就得需要工具,这些工具又从哪里来呢?就算你自己造,可你都隐居山林了,就地取材的话,又能取到什么呢?那不用工具不种地,倒退回原始的采集狩猎,可就算是采集狩猎,你又真的确定可以独自完成吗?如果你的答案是确定,那我也只好承认,苏格拉底是错的,下面的内容可以不用读了,以免浪费您从事采集狩猎的时间及精力。

既然人是群居动物,那他就不可以一直做损人利己的事,毕竟大家不是真正的傻子。长远来看,做损人利己的事,对自己并不是好事。

没有考虑到“人是群居动物”,没有考虑到“长远来看”,这便是“理性上的无知”。

如果以上内容可以达成共识,那么在此基础之上,我们便可以来讨论第1条了。

和我们现在所处时代一样,在苏格拉底的时代,流行观点也认为,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此处我采用了汉语词汇便于大家理解,至于古希腊语中各种美德怎么说,有兴趣者可自行研究)等等等等。

但在苏格拉底看来,这各种各样的美德,只是同一种美德的不同外在表现形式。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考察。

1 反证法。

如果这些不同表现形式的美德真的属于不同种类,那么我完全可以做到在一种场景下只忠不孝,在另一种场景下只孝不忠,而此时人们对于我在第一种场景下的评价是“忠”,在第二种场景下的评价是“孝”;但事实上,

(1)从行为的实施角度而言,我无法做到这么清晰的场景区分;即使我做到了

(2)由于不“孝”,我的“忠”也是有争议的——即不会获得普遍认可;反之亦然。

因此,这些所谓的“各种”美德,其实只是一种,无论是评价自己的行为,还是评价别人的行为,我们都是从“一种”整体的角度去把握的。只不过,有的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没有意识到,便是一种“无知”。

2 举例说明。

我们无法一次一口吃下整头牛,必须把它切开。但无论是牛里脊,还是牛腿,我们都把它统称为“牛肉”(如果有人认为“白马非马”,牛里脊非牛肉,我也只能表示您赢了)。

不管是认知还是行动,就个人来说,都是有限的、相对的。我们的认知或者行动总是局限于具体的场景,区别只在于有时更侧重于“忠”,有时更侧重于“孝”。

我们在认知或者行动上的有限、相对,都是对无限的、绝对的“善”的一种反映。既然善是无限的、绝对的,那也就只能有“一个”,不能有“多个”。

以上是关于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方面3条基本原则的具体展开,至于认识论嘛,且听下回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格拉底传 | 思想体系 | 伦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je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