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进小区的时候,在楼下的锻炼器械旁边,听到一位大爷在给一位疑似他孙子的年轻人讲故事,这故事我很小的时候听过。
大意是一位原籍上海的中国留学生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为了寻找一份能够糊口的工作,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沿着环澳公路走了数日,替人放羊、割草、收庄稼、洗碗……只要给一口饭吃,他就会暂且停下疲惫的脚步。
一天,在唐人街一空餐馆打工的他,看见报纸上刊出了澳洲电讯公司的招聘启事。留学生担心自己英语不地道、专业不对口,他就选择了线路监控员的职位去应聘。
过五关斩六将,眼看他就要得到那年薪三万五的职位了,不想招聘主管却出人意料地问他:“你有车吗?你会开车吗?我们这份工作要时常外出,没有车寸步难行。”
澳大利亚公民普遍拥有私家车,无车者寥若晨星,可这位留学生初来乍到还属无车族。为了争取这个极具诱惑力的工作,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有!会!”
“4天后,开着你的车来上班。”主管说。
4天之内要买车、学车谈何容易,但为了生存,留学生豁出去了。
他在华人朋友那里借了500澳元,从旧车市场买了一辆外表丑陋的"甲壳虫"。第一天他跟华人朋友学习简单的驾驶技术;第二天在朋友屋后的那块大草坪上摸索练习;第三天歪歪斜斜地开着车上了公路;第四天他居然驾车去公司报了到。
时至今日,他已是"澳洲电讯"的业务主管了。
这本身就是一个励志故事,不必纠结驾照之类的问题。
单纯来看这件事,这位留学生的专业水平如何我无从知道,但我确实佩服他的胆识。如果他当初畏首畏尾地不敢向自己挑战,绝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那一刻,他毅然决然地斩断了自己的退路,让自己置身于命运的悬崖绝壁之上。正是面临这种后无退路的境地,人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从生活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
给自己一片没有退路的悬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给自己一个向生命高地冲锋的机会。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要等到万事俱备,什么都准备好了才能开始的,相反,现在社会瞬息万变,等你什么都准备好了,可能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如果等唐僧把体力练好,把十八般武艺都练完再出发去取经,那么可能都到21世界了,坐着飞机就能把经取回来了。
给大家讲一下软银孙正义的故事。
24岁的孙正义利用在大学时期贩卖游戏机的时机,轻松赚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美金,成为他第一个公司的启动资金。
孙正义紧接着正式创立了软银公司。开业的第一天,个子矮小的孙正义就站在了两个苹果箱子上,宣称自己创立的这家公司未来五年将会成为日本销售额第一的企业。
公司里刚招聘来的两位员工听完后以为遇见了一个“疯子”老板,第二天两人一起提出了辞职。
孙正义却不以为然,他不在乎任何人的轻视,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将公司的营业额一下子提升了40%。
1994年,孙正义37岁,软银成功在日本上市,他也因此成为身家10亿美元的富豪。
人生的一小半过去,孙正义转而涉足投资。1995年,刚刚接触了互联网的孙正义,就投资了当时刚成立不久的雅虎。他大手一挥就投了200万美元,拥有雅虎33%的股份,成为雅虎最大的股东。
雅虎上市后,孙正义所持2%的雅虎股份就套现了4亿美元,赚了3亿美元,这被称作是华尔街经典的投资案例。
在大多数人眼中,孙正义堪称“赌徒”,总是力排众议,去投一些未知的互联网企业,他仍然被多数人称为“疯子”。
牛刀小试初现成绩的孙正义,立刻筹备团队来中国筛选好项目。彼时,籍籍无名的马云进入了他的视线。只跟马云聊了一次,他就决定向阿里巴巴注资2000万美元,这也是被后人传颂的“6分钟敲定一笔价值240亿美元”的故事。
到如今,马云都非常感谢那个曾经在他最落魄时候帮他的孙正义,没有孙正义的投资也不会有马云的今天。孙正义不仅预见了互联网的崛起,还以投资的方式,创造了无数个互联网巨头。
孙正义做这一切有规划吗?
有!
早在19岁时,孙正义就给自己的人生制定了一整套规划:
20多岁,创立事业、扬名立万;30多岁,赚到1000亿日元;40岁,为干出一番大事业作最后冲刺;50多岁,成就伟业;60多岁,交棒给下任管理者。
这些规划都被他一一实现,尽管期间还经历了互联网泡沫、软银接近破产等种种困难,但孙正义都熬了过来。
而这一切都是在他没有完全做好准备的过程中开始的。
举一个例子吧。
2016年,他乘着湾流气机飞在阿拉伯湾的上空,寻找着正在募集新基金的潜在投资者。本来准备募集的基金数字是300亿美元,孙正义沉思了一会儿,又将其改为1000亿美元,这令坐在一旁的助手极为震惊,不仅如此,这一消息传闻出来,也着实震惊了投资圈、科技圈。
在孙正义的远见格局下,包括软银、苹果、高通、富士康、夏普、沙特基金、以及阿布扎比基金Mubadala在内的多个LP参与进来,软银愿景基金一期1000亿基本在2018年中旬募集完成。计划投资70-100家全球科技创新公司,而且其估值要在10亿美金以上。
大部分读者可能还不太理解千亿基金的概念,这支单笔基金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PE基金募资的4倍,孙正义的豪赌显然无人可比。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沙特王储作为这支基金的基石LP,将450亿美金都交给了孙正义。
孙正义做这件事并没有做好准备,但是他就出发了,然后就做成了。
他开始创业并没有等大学毕业,他创立公司并没有等自己有足够的经验,他投资阿里巴巴并没有等自己完全看懂电子商务的前景,他创立1000亿美元的基金也没有等和潜在的LP沟通完成之后。
如果等他所有的准备都做好,可能一切都结束了。
等他大学毕业了,游戏机产业可能早就饱和了,等他完全看懂了电子商务了,阿里巴巴可能早就上市了,等他真正和所有LP都沟通完事了,那么可能前面一些聊过的LP早就把钱投出去了。
同样没有等所有条件都成熟的还有乔布斯,他预感到个人电脑将会爆发,毅然退学在仓库里搞起了第一代苹果个人电脑;比尔·盖茨预感到电脑操作系统带来的机遇,迫不及待地从大学辍学,开办了微软;而马克·扎克伯格更是在意识到社交即将爆发的前夕,辍学开始了Facebook的创业。
他们一定不是最聪明的,但是他们是在最合适的时间点冲出重围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等待。
马化腾没有等待互联网发展完善,就开始了QQ的探索,最早的版本就是一个急速邮箱的改良版;马云没有等到家家户户都用上电脑再去探讨电子商务的可行性,而是一头扎进去,坚持隐忍……
他们的实践,可以用一个词来表述,叫做:最小可用内核。
这和《精益创业》里提出的最小可用品类似,通过做能满足最基本功能的产品,不断接受用户反馈、快速迭代,直到做出真正符合需求的好产品的方法论。
如果非要等一切都完美呢?
可能一切都晚了。
2010年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前夜,小米公司成立了,推出了一款基于安卓深度定制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MIUI,因为更符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退出之后,在发烧友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但是最初版本的MIUI非常粗糙,甚至可以说简陋,但是小米同时推出一个措施:操作系统每周更新。
通过狂热发烧友的不断提意见,小米公司不断地迭代产品,每个周五发出一个解决了上个周问题的新产品,如此往复,几乎从不间断,今天的MIUI,不是小米工程师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而是和用户共创,自然生长出来的。
与之对应的是锤子手机,罗永浩从打算做手机开始,集结了一批人,用了近两年的时间,打造出一款看得过眼的安卓手机操作系统,但是真等他推出市场,又被迭代能力强的小米等公司给颠覆了,再等罗永浩手机研发出来,小米等公司已经出了更新的版本了。
移动互联网战役打响,小米等公司还没准备好武器,拎着片刀就上了,而等罗永浩的大小重机枪等战略武器装备都准备好,移动互联网的战场上连战利品都被瓜分完了。
看到一个前景,需要一个成型的产品吗?
不需要!
甚至可以不是一个产品。
硅谷有一家做文件分享的云存储公司,Dropbox,他的创始人有了想法之后,并没有立即组织团队把产品开发出来然后四处宣传。
创业最大的忌讳就是迷恋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爱上用户的需求。
所以他找人拍了一段3分钟的视频,他亲自做旁白,演示这个想法,这段视频翻到网络上之后迅速引来几十万人的关注,大量的观众都不能称之为用户,只能算是关注者,他们就给他提意见,此举让他快速了解到用户的真实需求。
产品公测版的排队名单,从5000人一夜之间涨到了75000人。
这段视频就是最小可用内核,用最经济的方式,最快的速度,迅速试错。
还有很多人连视频都不做,只是一份PPT,就开始融资了,国内某手机品牌,在5G协议还没定好的情况下,就公然宣布自己研发成功5G手机了,这些人看似是笑话,但是最终能够有机会获得胜利的一定是这些敢于冲锋的人。
在2014年大数据概念才刚开始的时候,国内某哥们就开始四处鼓吹大数据概念,并设计了大数据交易所的理念,得到了某省的支持,拿到了政策资金,但是此刻他还什么都没有。
后来等所有人都反应过来的时候,这哥们已经从原本就做不成的大数据交易所转型成为一家大数据解决方案公司,给各个政府出具大数据解决发难,吃财政款,这个时候他们公司依然没有足够的开发能力,但是手里有了一票大数据订单,搞的真正准备好开发队伍的公司都得找他拿订单。
等你都准备好了,一切都结束了。
比如追女孩子,你觉得自己没有好的学历、没有好的工作、没有完备的房子车子,于是就不敢表白,但是等你一切都准备好了,可能女神的孩子都会叫你叔叔了,所以,如果等一切都完备了才行动,可能一切都结束了。
当然,“最小可用内核”的理论方法不适用于所有场景,比如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办公室墙上就贴了一张海报:一次性地把事情做对。
不过,在场景合适的情况下,一定要勇于率先开始,即使不完美,也要开始,等你一切都准备完备了,可能一切都已经结束了。
就像是短跑启动阶段的抢跑一样,即使会被处罚或者警告,也总有人会抢跑,毕竟,在实力接近的决赛圈,0.01秒就能决定胜负,万一成功了呢?就有可能打破世界记录!
率先开始一定会有失败的风险,但是不敢开始意味着永远没有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