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看待孩子的负面行为?

如何看待孩子的负面行为?

作者: 花花小世界 | 来源:发表于2020-06-20 21:51 被阅读0次

今天听了杨杰老师的关于“负面行为,没那么可怕”这节课的内容,有了以下收获:

我们应该如何客观地看待孩子的负面行为?

这需要父母学会一念之转,面对孩子的负面行为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那是真的吗?你能百分百肯定那是真的吗?当你持有这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你没有那个想法,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每个想法都会落地生根,父母不客观地起心动念,会产生很多匪夷所思的教育行为。而一念之转当中后面的两个追问,让我们分别看到,有这个念头,和没有这个念头的区别,在这个对比当中,让我们找到了另外一条路。

当孩子有些负面行为确实是不能放任,需要直面问题的,需要我们遵循以下3个原则:

第一,没有好的办法,不要急于出手。家长陷入焦虑,就会觉得必须做点什么。有办法就管,没有办法就胡乱地管。对自己是一个安慰。避免教育中的任性而为。

第二,回应的方法,简洁、利落、克制。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纠正语言和态度。不伤害孩基础感觉。

第三,允许孩子重犯错误。我们成人都不能保证重犯错误,何况是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的一些负面行为,更多的是家长的一种恐惧和担忧。也就是放大了当前的问题,陷入了焦虑当中,而这些都是情绪的根源。比如我最近面对儿子成绩很差的一个事实,看到不写作业,如果任凭自己的大脑自动巡逻,就会掉入情绪的坑里。因为我担心儿子将来上不了高中,将来变成一个啃老族,连自己都养不活自己,心里就会想着这养的是啥啊,不就是一个废物吗?越想越生气,也就会指责、批评,把自己心情的焦虑、担心一股脑倾倒出来。看儿子写作业不上心,老想玩游戏,又好吃懒做,心里就更气愤,言语中、态度上都会带着指责不满的态度,无形中也会让孩子感觉到抗拒,两个人就会走入对抗的坑里。

想到这个时候可以用杨杰老师提到的这个一念之转,问自己四句话,第一问:那是真的吗?儿子现在快13岁,如果从概率来讲,也有可能。第二问:能百分百肯定那是真的吗?从绝对的角度来说,那肯定不是真的。这样看来孩子的啃老和当下的负面行为也没有必然联系。

第三问:当持有这个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我会觉得自己的教育真的很失败,也是孩子人生的失败,整个家庭都感觉暗淡无光。孩子啃一辈子的老,那孩子未来的生计,找不到工作,就难找对象,也就没好家的婚姻家庭。这样的想真让人绝望。

于是,当面对孩子不写作业,成绩差的时候,就忍不住跑来干涉孩子,拼命盯着孩子学习,极力控制他玩游戏,只想抓住一切机会让他学习。自己以为孩子表现在学习,就不会步入让自己绝望的深渊。但这样的亲子关系,因为我的强权压制肯定也会弄得鸡飞狗跳。孩子学得不开心,我看得也堵心。

第四问:当我没有那个想法,我会是怎么样的人呢?如果没有心中预设孩子”啃老族“这个担忧,看待孩子的问题,我就会认为是一些小毛病,大部分孩子身上都有。妈妈是放松的、客观的,在跟孩子交流的中也没有太多负面的情绪掺杂在里面,孩子基础感觉也不会被破坏,而这样的关系才是健康,亲子关系才可能变得良好。

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行为。当我们掉入一个负面的行为,就必须学会转念,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看看另外一种可能性。站在不同的维度考虑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得更深更透彻更宽广,而不是仅仅局限在一个范围内。

我们生活中遇到所有的烦恼、痛苦,都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而不是这件事情。事情不可控,认知却是可控的。所以我们需要挖出自己看待事情的信念,看看这个想法是否是对的?改变我们的认知,可以尝试用一念之转。

最近每天读这句话:”我是因,世界是果。是指引起我们情绪的不是外界的事件,而是我们对事件的认知和信念,我们对外界的回应决定了我们境遇的变化。也就是说我的反应是因,我的世界是我反应的果,即我境由我心造。“这段话更让我意识到认知将决定我们的生活,想要改变我们的生活,首先就需要先改变我们的认知。

之前听过樊登讲过一个故事,就是讲一个大叔在车上看到一个爸爸带着两个孩子坐车。两个孩子一直在车上吵,让大叔很烦躁,心里就想着这个爸爸真不知道怎么当的,自己的孩子都不管,还影响别人。当大叔和爸爸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爸爸才回过神来,告诉大叔,孩子的妈妈刚过世,孩子很无措,自己一时也慌了神。大叔从开始的愤怒到后面的理解、同情,就是一念之转的过程。这个时候孩子依然还是很吵,可是大叔却不会再要求他们安静下来,更多的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去看待他们一家子。

这说明一个人的想法决定自己的心境。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一些理所当然、想当然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仅仅是因为我们过去的一个认知,这个认知也也有可能是我们所恐惧和害怕、不敢面对的事情,因为当下的一件事引发我们的各种情绪。情绪其实就是我们认知的各种心理表现,害怕、恐惧、羞愧、难过、生气、悲伤、同情、快乐、孤独、爱,这些也是我们认知的代名词。我们的认知是什么的,就决定着我们的情绪是什么的。不同的认知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察觉情绪就可以找到我们主观认知经验。

学会一念之转,让我们多一个理解,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学会跳出当局迷,旁观者清,站在不同维度的身份思考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看到事情的真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看待孩子的负面行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og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