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多人麻木犬儒,只谈吃喝不谈康德。—— 阿乙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13711/b043953f4b55193c.jpg)
那段时间网上疯传一句话:少年不懂鲁迅,读懂已是闰土。
说实话,迅哥的作品我还真没读过多少。实打实的精读还得追溯到高中以前的语文课。受语文阅读理解的影响,总感觉迅哥的作品里每一个字都暗含讽刺。简单的一句天黑了都能表现出作者对腐朽社会制度的不满。
记忆里有一次在图书馆里翻过迅哥的别的作品,读起来枯燥晦涩,看不懂说了什么,只觉得迅哥的作品就适合语文老师花费那么好几节课让我们体会剖析。
可对他的尊敬与钦佩却一点儿没减少。毕竟,我不仅写不出人家那样的文字,还看不懂人家的文章。
曾经我总是从书评家的文字里,从教材解析里解读迅哥。抛开那些道听途说的印象,我终于有了自己的见解,鲁迅先生,就是一个又酷又逗又真实又有个性的人。
比如:迅哥写过一篇文章,标题叫《论“他妈的!”》
比如:迅哥发问:“从来如此,便对么?”
比如:迅哥感慨:“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
比如:迅哥讽刺:“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所卖掉。”
三四年前,我更喜欢看郭敬明看韩寒,看霍达看东野圭吾。偶尔还挪用“巨款”花二十块钱去追霸道总裁文。
这些书籍吸引我的往往是故事情节,还有就是一些可以拿来卖弄的文字语段。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13711/01a5b1d2d96f16bb.jpg)
《阳光猛烈,万物显性》,这本书是阿乙的随笔集。我连第一个故事都看不懂。果断弃掉。
第二次遇见阿乙,是在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上。那时候我发现几乎身边很少有人听过这个作家,这个在文学界的大佬。
越读阿乙,越有一种鲁迅附体的感觉。
阿乙谈知识:
正义:伪善之人的居所。
爱情:自私自利占有狂的居所。
知识:喜欢攻击他人者的居所。
父母像推销一件商品一样推销知识的好处。如果世上只有一块蛋糕,而饥饿的人有一批,那么最终占有它的只能是掌握知识的人。掌握知识后:别人步行我骑车,别人骑车我坐车,别人坐车我开车,别人开车我坐飞机,别人坐飞机我坐头等舱,别人坐头等舱我坐专机。知识被当成丛林里觅生的武器。知识为竞争而生。所有名词都需要经过你自己重新考察一遍。世上不干不净的人多半寄生于大词之中。
一针见血。辛辣实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13711/9358357ce95091bd.jpg)
我从他的文字中去感受他,感受他的故事,他的经历,他的见识。
他是平凡的人,却开拓出不平凡的路。
他是迅哥的接班人。是这个时代的救赎者。
很多年很多年以后,他注定流芳百世,像鲁迅一样成为形容词,用于形容经典。
他身上有鲁迅的影子,有卡森·麦卡勒斯的影子,有罗恩·拉什的影子。
最终,成为了独一无二的阿乙。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13711/5cec066afb296252.jpeg)
当代人若是喜爱他,绝不同于对于小鲜肉的喜爱。那必定是实至名归永久性的崇拜。
那一天我睡着了,阿乙坐在我的书桌旁,我慌张吃惊又欣喜,他抬起手轻轻的在空中挥动了两下,我镇定下来,他缓缓的说道:
现在,版税和奖金,作为欲望的使者造访了每位作者。它就像是工作队长,挨家挨户地造访,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努力消除对方的羞愧感。一些人成为使者的使者,加入到游说的队伍。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学的边界被无限拉伸,文学的定义也越来越宽泛。文学所赋予人创造、创世的意义被洇开了,文学变得越来越有适应性,人也变得越来越有适应性。大多曾经心怀理想的作家,如今脸上长满政课、混混和小生意人的欲望,或者至少长着听之任之的懈怠。他们在重新定性的文学(它和娱乐、财经、体育等并列在一起,排位靠后)里改头换面地演出。我几乎是从这重新定义过的文学里出发,从一开始便面临选择:我应不应该去做一名电视剧作者、一名畅销书作者、一名软文作者、一名研究刊物发表规律的作者、一名收益有预见的作者?
那么你呢?那么你呢?那么你呢?
我猛然惊醒,床头边那本《阳光猛烈,万物显形》在光合作用下发着幽绿的光。
![](https://img.haomeiwen.com/i22613711/bba5394cae9701cf.jpg)
是啊,那么,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