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墨海
心理学笔记 |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心理学笔记 |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作者: _禾苗_ | 来源:发表于2024-06-24 18:18 被阅读0次

    本文是根据课件自整理的考研应用心理学知识框架梳理,用于考前整合复习,有同行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学习呀~

    侵犯行为

    一、含义

    侵犯行为即攻击行为,是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

    伤害行动、伤害意图、社会评价(反、亲、认) 是侵犯概念的三个要素。

    判断哪些是侵犯行为时,需分析三方面:

    个体外在行为表现(实质伤害)、是否违反社会规范、个体内在动机或意图。

    二、侵犯行为的种类

    1、侵犯行为的方式:言语侵犯、动作侵犯

    2、侵犯行为的动机:工具性侵犯、报复性侵犯(敌对性侵犯)

    3、侵犯的内涵和外延:广义侵犯(反、亲、认)、狭义侵犯

    三、侵犯行为的理论解释

    1、生物学(生理基础-海马、杏仁核、雄性激素、五羟色胺等)

    2、本能论(弗洛伊德和劳伦兹洛伦兹观点)

    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观察学习-直接强化、替代强化等)

    4、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知偏差等)

    5、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侵犯理论

    该理论最初由 多拉德和米勒 等人提出:

    (1) 挫折是"对行为后果的阻碍",即当我们想要什么东西却又得不到的时候,我们就会遭受挫折;

    (2) 挫折和侵犯的关系: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侵犯的原因是挫折,挫折的反应是侵犯。

    (3) 替代性侵犯: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时,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

    米勒:挫折也可以产生侵犯以外的结果,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但侵犯必由挫折引起。

    伯克维茨:挫折不一定引起侵犯,侵犯也不一定是挫折的自动化反应。从挫折到侵犯,中间还有其他影响因素。

    (侵犯线索、武器效应)


    四、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个人

    A型个人、敌意归因偏差、道德水平、性别差异

    2、情境

    温度、兴奋转移、侵犯性线索、饮酒、药物

    3、社会

    去个性化、社会赞许与模仿(媒体暴力)、文化背景

    去个性化(津巴多、费斯汀格)

    (1) 含义:去个性化是指在群体当中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群体认同取代了个体认同)

    (2) 去个性化的影响因素

    a.群体规模   b.自我意识降低   c.责任分散

    d.匿名性:匿名性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团体成员越是隐匿,他们就越觉得不需要对自我认同与行为负责。

    人们的行为通常受道德意识、价值系统以及所习得的社会规范的控制。但在某些情境中,个体的自我意识会失去这些控制功能,个体认为自己的行为是群体的一部分,这使得人们觉得没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不顾及行为的严重后果,从而做出不道德与反社会的行为。


    五、减少侵犯行为的方法

    1、侵犯行为的控制

    (1) 利用惩罚减少侵犯行为(社会学习理论)

    (2) 降低挫折与学习抑制自己的侵犯行为(挫折侵犯理论+社会学习理论)

    (3) 建立社会制约

    (4) 避免去个性化

    2、减少方法与途径

    (1) 替代性侵犯与宣泄(挫折侵犯理论+本能论)

    宣泄有条件:个体要有准备状态去宣泄才能减少侵犯行为。

    (2) 示范非侵犯行为(社会学习理论)

    (3) 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侵犯的认知观)

    (4) 培养同情心去对抗去个性化(侵犯的影响因素去个性化)

    (5) 建立社会公平


    本文完

    下回 ——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及说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笔记 |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rd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