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喜写社会热点事件,总感觉人很难看到事物的全貌,妄自评价显得唐突而浅薄。但最近流传的一则视频看着又着实揪心,桥上车水马龙,少年一跃而下,留下桥边的母亲捶胸顿足,似乎隔着屏幕也能感到那种彻头彻尾的绝望。
我作为一位母亲,不得不陷入反思,是家长的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会让孩子如此冲动而决绝。
而对于视频的评论,有的人恐惧,有的人惋惜,却也有人事不关己地说出“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抗挫折能力太弱了”。
试问,这个孩子,他是一下子就长到17岁的吗?他不也是由父母养育到如今的吗?所谓的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是他一下子就能拥有的,还是父母养育之责呢?这些能力是锻炼而产生的,还是温和有爱的养育过程自然带来的呢?
我们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不爱孩子,或者不会爱孩子的家长,真的没有吗?
▷1◁
我们是在爱孩子,还是在爱自己
如果对家长们做一个调查,大部分家长都会说自己是爱孩子的。妈妈们会说自己怀胎十月忍受诸多不适生下孩子,很不容易,爸爸们会说自己辛辛苦苦赚钱养家,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从孩子出生,到慢慢长大,家长们付出了这么多,怎么会不爱孩子呢?
但正是这些口口声声爱孩子的家长,将没考好的儿子扔在高速公路口,或者言语中伤导致女儿跳楼,凡此种种,社会新闻一抓一大把,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
我不知道家长们是出于什么考虑生下的孩子,是为了自己生命的传承与延续,是为了见证一个新生命的成长和成熟,还是仅仅随波逐流,跟随社会大的环境而做了这样的选择。这些初衷,都会影响家长们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态度和行为。
如果我们不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有自我意识的、有独特个性的生命,而是将其看作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并以爱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阻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那么我们的行为,就不是在爱孩子,只是在爱自己。
从自己的功利心和虚荣心出发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2◁
没有共情和理解,“为你好”只是一句空话
家长们很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是为你好。” 我们帮孩子安排好一切,告诉他你按照这条路来走,风雨不侵,一片坦途。
但是我们很少问孩子喜不喜欢我们安排的这一切,我们自信地认为自己安排的都是好的、对的、合适的。
有个朋友曾给我讲过,她有一位前同事,对仍在上小学的儿子学业要求极为严格,且不论上了多少个课外辅导班,单是写一篇作文,母亲也要指点一番,一定要求儿子按照她给的范文模板来写,决不允许孩子有自己发挥想象的空间。朋友曾与这位同事稍微探讨过一番,同事的初衷就是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很大,孩子一定要从小就养成“优秀”的习惯,才能为未来打好基础。
这位母亲可能没想过,没时间出去玩的孩子,一直埋头苦学的孩子,他的身心发育有没有受影响。她这些所谓为孩子好的行为,是不是反而变成了一种伤害。
▷3◁
挫折教育害了多少人
挫折教育,大致分为两种:别满足孩子,或者别那么快的满足孩子;别让孩子的生活过得太顺利、太快乐了。
马伊琍曾经很推崇独立教育,她以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训练法和独立睡眠法等训练大女儿,结果女儿变得很没有安全感,怯懦、不会拒绝、不快乐。后来她终于摒弃了这些冷酷的育儿方法,用了更多鼓励和关爱,才弥补了当时的错误,而这用了近两年时间。
当年被哭声免疫法修整长大的孩子,后来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
而这些训练法的提出者——约翰·华生在自己的两个孩子身上实践着这些理念,结果,他的儿子对他的形容是:“没有同情心,情绪上无法沟通。他不自觉地剥夺了我和我兄弟的任何一种感情基础。”其中一个儿子死于自杀。
这应该是生命比较早期的挫折教育了,这些挫折教育的结果全是悲剧。
就像马伊琍在微博里说的:“分明是满足依赖感越是从婴儿时期越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才会有安全感才真正独立!”
![](https://img.haomeiwen.com/i15363279/d50b5a55101a640f.png)
我常感到当家长需要学习的东西有很多,我们需要了解婴幼儿至青少年基本的发育规律,需要懂一些心理学的常识,需要真正地看见孩子的需求,需要满怀耐心地跟孩子一起成长。
唯有如此,当我们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我们才能收获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和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
-The end-
-文:原创-
-图:来源于网络-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树洞咖啡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