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为什么宝宝爱玩过家家?

为什么宝宝爱玩过家家?

作者: 小萱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8-07-23 17:01 被阅读251次
    在唱歌的萱宝

    手拉手,过家家,咱俩是对好朋友。

    每天下班到家,推开门就看到萱宝腆着一张小肉脸笑嘻嘻说道:妈妈,你回来了。

    下一步,紧盯着我洗手换衣服完毕,便拉着我的手说:妈妈,咱们表演吧。

    oh,my god,"九九归一”般的日子"又要开始巡回上演了。

    表演什么呢?我压制着内心的波涛,努力在脸上挤出一股激情澎湃的样子。

    (下面就是我与萱宝一起表过的那些演,当然这个队伍还在不断壮大中......)

    “咱们表演,表演,只见她眼珠子飞快的滴溜乱转:表演我是护士,你是医生,咱们给小宝宝看病行吗?”

    “咱们表演一起坐火车去看大姨奶,你是列车员行吗?”演完列车员我还是要演列车保洁员的,还要随时切换回妈妈,到了大姨奶家还得演成大姨奶……”

    “咱们表演坐飞机行吗?我是空姐。”空姐的仪态要有,飞机要派发飞机餐,要系安全带,要模拟各种飞行状态,还要有故障维修……”

    “咱们表演生宝宝吧,生谁呢?为此我又把家里的毛绒玩具都生了个便,大狗、大猩猩、兔子、小猪、青蛙、小熊都被塞进过我的肚子,怀个双胞胎啥的也是常有的事好嘛,当然她是护士和医生,给新出生的各种“宝宝”洗澡、打预防针……”

    “表演消防员灭火吧,她总会行态可掬的推着小购物车假装救护车,嘴里大声喊着:紧急情况,紧急情况……”

    “表演她去幼儿园,我是老师,她放学,我是妈妈来接她,正好下雨,一起打伞的情景。”

    表演去游泳池游泳,表演去海边挖贝壳住帐篷,表演警察疏散交通堵塞,表演去理发店理发,表演去饭店点餐,我是服务员或者她是厨师……”

    最近又迷恋上表演,她或者我被大灰狼抓走,另一个去救的游戏。

    还有她是妈妈,她要去上班,我是宝宝不让她上班然后拉着她的手哭的情景。然后嘴里还要唱着她新学的歌:“妈妈别上班、妈妈别上班,妈妈要是上班就没人陪我玩;妈妈别上班、妈妈别上班,就算妈妈上班也挣不了几个钱。”

    是的,任何一断经历都是可以用来演绎的,具体的情景穿插可以千变万化,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被假装成你想让它成为的东西,比如假设爬行垫是池塘,假装衣架是淋浴花洒、随便一根细长的管子都可以是吊针等等。

    这些游戏被表演了无数遍,还百演不厌,当然新游戏也在随着经历的丰富性不断添加中.......

    除去上班,在与2岁多的萱宝相处的时间里,我俩80%都在表演中度过,演到麻木、口干舌燥、呆若木鸡。也不为止。我为此迷惑过,甚至偶尔厌烦、借机开溜,假装累了要讲书。觉得宝宝为什么不能多自己玩会呢,好想喘口气啊,真的是:为娘心里苦啊。

    可是此刻将这些表演一一回忆,并查阅了一些资料,我渐渐理解了我的萱宝。

    理解了她的演绎圈,她的演绎人生,她在循序渐进中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她在对一些桥段的重复模拟中来认知她所生存的这个生活环境、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安抚自己的恐惧。

    其实她的演绎圈都藏在我们一起读过的绘本、讲过的故事、外出的经历里,从最初的《妈妈,买绿豆》开端,我们每晚重复表演书中的情节半个多月;到后来《第一次上街买东西》,她扮演美依也是各种情节再现,每次在小区玩滑梯都要表演;也因为读了《鳄鱼怕怕牙医怕怕》,再加上陪奶奶和爸爸去看过几次牙医,小家伙钟情于牙医看牙游戏至今;

    米菲系列和爸爸去海边中,让她爱上了海边挖贝壳的经历;霹雳啪啦系列《我喜欢游泳》让她爱上了表演去游泳池游泳,有了对游泳圈、游泳帽、臂圈的认知;之所以爱上表演生宝宝,是因为从《我们的身体》中看到了妈妈的产检和生育过程;消防员灭火、暴风雨躲雨这些都源于动画片《小猪佩琪》还有平时我讲的故事中。

    这些都成为了萱宝拿来表演的原材料。经过不断的加工再输出,来表达着她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随着疑惑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

    其实玩过家家,是孩子心智成长的表现

    过家家行为,大多数发生在2-6岁孩子身上,尤其是4-6岁孩子身上,属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的第三阶段,即合作游戏阶段。

    不仅反应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是儿童认知发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孩子社会性发展的表现。

    合作游戏对孩子意义重大,不仅要求孩子有言语沟通、自我控制、理解他人需要和理解游戏规则的能力,还需要具备社交技能。

    不少人认为,过家家仅仅指的是孩子扮演家庭成员,其实过家家可以是其他的角色扮演游戏,也常常称为“假装游戏”,比如扮演厨师与客人、医生与病人、售货员与顾客、学生与老师……

    心理学家对儿童“过家家”的研究

    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是这方面的权威专家。他发现,过家家游戏能促进孩子下面三方面能力的发展:

    1)想象力

    年幼的孩子由于年龄的局限,做出大人或其他角色的游戏可不容易,所以常常需要发挥想象力。比如把玩具熊当成“哇哇”大哭的宝宝、把手里的汤勺当成听诊器……维果茨基认为,那些在玩过家家游戏中,想象力越丰富、扮演得越活灵活现的孩子,常常能预测他们未来的学习成绩也比较好。因为想象力,常常跟智力是等同的,并且儿童时期的想象力练习也会促进智力的成长。

    2)自控力

    维果茨基认为,过家家属于限制性的游戏。特定的角色扮演,常常要求孩子需要做出角色特定的行为,所以自控力在这些小细节中便培养了起来。所以爱玩过家家游戏的孩子,他们的控制冲动的能力常常会发展得比较好,没有自控力会玩不下去,别的小朋友也不爱跟“随便来”、不守规矩的孩子玩过家家。

    3)执行能力

    测试:常玩过家家vs不常玩过家家孩子

    研究者曾经让一些喜爱玩过家家和鲜少或从不玩过家家的孩子进行一项“执行能力”的测试,发现爱玩过家家游戏的孩子,他们的得分会比较高,高出的比例达到了30%-100%。

    儿童心理学家Joanna J Cemore 和 Joan E Herwig也得出过类似的结论:经常玩过家家游戏的孩子,未来即时执行能力和延期满足的能力也会更强。

    该阻止性别角色错位或超前的过家家游戏吗?

    也有不少父母常常担心性别角色错位会影响孩子的性取向。这是武断的看法。我在小时候也常玩过家家,小伙伴们的各种角色轮流着扮演,一个小女娃今天扮演照顾孩子的妈妈、明天扮演外出工作的爸爸、后天可能便是扮演爱玩的宝宝……大家并未觉得自己是男生就一定要扮演爸爸,因为好玩,所有角色都想试试。

    很多如今已为人父的男生小时候在游戏中扮演过护士、妈妈、外婆等女性角色,也有已为人母的女生小时候在游戏中扮演过长胡子的老师、爸爸等男性角色,所以爸妈们不用过于紧张。

    萱宝就常常扮演成怀孕的妈妈,让我当医生为她接生,每当此时,就会换来奶奶和爸爸的一顿唏嘘偷笑。但我认为这和表演护士、消防员并无两样,我们成人,也不要过早用成人的思想来看待孩子的世界。

    父母该有意地让孩子玩过家家游戏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与玩伴玩耍,爸爸妈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扮演,只要孩子有兴趣便可以玩。孩子们常常能从中得到不少快乐。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依赖于兴趣与活动,而不是兴趣与活动依赖于思维。过家家是孩子们在恰好的年龄恰好表现出来的特有的兴趣和行为。

    查阅了一些相关的参考资料后,我慢慢理解了痴迷于过家家游戏的萱宝。虽然这“九九归一”的日子还是遥遥看不到尽头.......

    孩子的童年那么短暂,与妈妈一起玩过家家的日子也会渐渐成为记忆,昨天我们全家回放萱宝小时候的照片、视频,看着一个那样小小的生命不断成长起来,也打心底里赞叹时间对我们的慷慨回馈。

    养育孩子的辛酸,对于养育过孩子的人来说都深有体会。

    但我们还要努力去做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养育者。

    毕竟圈养孩子的城墙越筑越高,疲于生活的我们越走越快,他们大多数时候凸显孤单、渴望陪伴。

    如果你的孩子也爱玩过家家,也渴望你的参与,那么请放慢脚步好好的投入吧,这里是打开孩子认知世界的大门。ps:话说我们宝爸宝妈认真起来个个也都是戏精附体好嘛......

    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读读书,演演戏,这就是最好的游戏人生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什么宝宝爱玩过家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jxl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