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受到的教育是任何时候不要撒谎,长大后发现说实话,多数会把事情越弄越糟,变的越来越复杂。常常苦恼,到底应不应该说一直说真话。
![](https://img.haomeiwen.com/i25674022/e5b09cc831b29142.png)
翻开《你我皆是取经人:<西游记>的人生哲学这本书中的《唐僧该不该打诳语》这篇文章找到答案。
"不打诳语"即不撒谎。
孙悟经常哄骗妖怪,“编成的鬼话,捏出的虚词”一套一套的,例如:为了救车迟国的五百个和尚,孙悟空跟看管的道士说,把他们放了,他们全是我的亲戚。
猪八戒自称老实,也撤过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被唐僧贬退,八戒为了请他从花果山回来,说“师父想你才让我来请你的”。孙悟空不信,八戒又骗他说有个妖怪根本不怕他,还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啃你的骨,吃你的心,把你剁碎了用油烹”。
沙和尚话不多,但同样会撒谎。宝象国公主请唐僧捎信给父王。结果后来沙和尚被抓到,黄袍怪问有没有捎信这回事。沙和尚说根本没有的事,宝象国国王之所以叫我们来抓你,是因为国王把公主的画像到处张贴,师父唐僧又恰好看见,所以知道公主在这里。
唐僧也撒过谎,在女儿国,唐僧很是烦恼被女国王看上,这时孙悟空跟他出主意,说可以先答应她,就说你留在这里,让我们三个徒弟独自去取经,到时候你送我们出城,然后我使个定身法把他们定住,你还是跟我们一起走,所谓“假亲脱网之计”。唐僧不但没有怪孙悟空,反而“如醉方醒,似梦初觉”,还“深感贤徒高见”。等到酒席吃完,唐僧的确也这样做了。
在唐僧那里,“心”是最重要的,只要你“心”好,你没有害人之“心”,你就是好的,说点谎也不要紧。
这在哲学上叫作“动机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是善是恶,主要看他的动机,动机善良就是道德,否则不是。
而与此相反的观点,则是“效果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主要看此行为的结果,结果好就是道德,否则就是不道德唐僧一定要保证自己此时此地的行为是善的、没有不好。
至于以后的结果,就不考虑那么多了。而孙悟空则不然,他认为不要总是发善心,现在发善心可能给将来带来不好的结果,他更看重结果。
唐僧该不该打诳语,谁也给不出明确答案,取决于你怎么看。
在社会摸打滚爬这么多年,深刻的体会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该不该撤谎,应随机应变,但这个"机″和“度"很难把握,做到无愧于心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