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了一些戴锦华老师的视屏分享,讲得好有趣。
她在评论张爱玲文学作品时,语气有趣的让我立马喜欢上了这个老师!我看过张爱玲的《小团圆》,真的是不咋地,但人家名气被摆在那我当时也就觉得是自己个人审美不同于大众了——但后来发现原来戴老师也觉得她晚起作品写得不咋样。
尤其是,她评论文学作品的时候毫不客气,观点强而有力——大概是因为张爱玲死了才可以这么被评论吧!要不然在当代社会可能又是一场网暴。
通过戴老师对张爱玲的作品分析,我发现一个道理——好的作品和好的作家没有直接关系。立场可能决定发言论调,不应将其权威立场视为个人品味,比如对龙应台的评论剖析。
龙应台的书也挺好看的,比如《目送》、《亲爱的安东尼》。当时看完觉得,哇,这真是个好母亲!好女儿!后来才发现社会那么复杂,除了本就复杂的亲情,还有更复杂的意识形态。
好的作品铸就一位好的作家。而好的作品,不单单是文笔优美,逻辑通顺,感情真挚,还得联系其社会环境背景,从哲学角度提出对人类未来社会的思考,比如《局外人》、《黄金时代》、《红楼梦》、《1984》……
审美是有品味区别的,这得读多了才知道。一开始是觉得开卷有益,后面才懂得有些内容就是纯粹的文字垃圾,多看一秒都是浪费时间——当然也正因为有这些丑的存在,才懂得分辨美丑,才懂得美的珍贵。
读科技论文也是如此。老刘一直和我说,要读有品位的文章,比如IF高的、高被引的、最新的、外文的。nic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