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了一本日本文学作品《以后的事》,主要讲了代助的心理成长历程。
其实书本的故事发展很平稳,而让我坚持要看到最后的,除了对于看完一本书的尊重,还有就是主人公代助的个性,仔细一看,跟我自己有很多的相似之处。
比如说随意的个性,对不公的不妥协,里面有一句话讲的是关于工作的,不能为了工作而工作,“人必须实际应用自己的所学所得, 才能品尝其中的乐趣”等等,无论是什么观点,总是能和我产生共鸣,边看边在心理嘀咕,“就是这样的,没有错,就应该是这样的”。
对生活的态度也是如此的雷同,不过分去强求,顺其自然,看似毫无心机,但却有属于自己的一套原则。
虽然不强加于人,但也不苟且于生活。
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好像是自己的生活一样。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和社会环境,却能有如此雷同的想法,不免让我感慨,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呢。
如果说是环境造就的,那现在不同时空的两个人为什么有这么多的雷同呢。
如果说这只是小说,根本没有对比性,我也无话可说,因为这都是事实。
而在生活中,能遇到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不多,因为类似的不好找,只能找跟自己有某些共同点的朋友。
时间久了,你就会发现,朋友不过是一些有共同个性组成的群体。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某种类似的点让其相互之间存在共通点而连接在一起。
而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跟我想通的人,类似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只要一句话就知道对方怎么想的,没怎么沟通,就会有很多地方不谋而合。
观点类似,想法类似,有时连做法也会存在相同点。
所以有时我就会考虑是什么让我们存在相似点,如果只是某些类似,也见惯不惯,但能相似到这种地步的话,又是什么在起作用呢。
遗传,环境,心理成长过程的不谋而合,不确定的环境,不一样的遗传。
这个问题如果要深究的话那范围就很广了,而能在生活中或者书中遇到类似的人,可能对于我来说,就是值得高兴的事
因为知音难遇,知心朋友难求。有一个志同道合,又能相互看顺眼的人真的是中彩票一样的几率。
虽然生活中存在很多的友谊让人不得不相信朋友的存在,但真的能深交几十年到去世的也算少数。
这让我想起来了曾经看过的一本书《萤火虫小巷》,讲的是姐妹情的故事,相知,相遇,相伴的交情。几十年的相交让我看完了人性中的友谊长存,有好的,又坏的,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朋友不一定要多,一个知心就够。
朋友不一定要多好,理解你就可以了。
难就难在为别人付出的心理,人性的自私让我知道生活中的很多不期而遇只是生活的仪式,结束了,可能就是一个新的开始。
不抱任何的期待,也不过分的强求。
在你生命中曾经出现过的,都是值得你真诚相待的,这样就够了。
网友评论